現實性:是題材,更是一種態度——“十藝節”文華獎舞臺藝術觀察之二
2013/10/17 10:56: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本報“十藝節”報道組
“十藝節”開幕以來,演出的文華獎參評劇目中現實主義題材劇目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撼,新編歷史劇講的雖是古代故事,“戲魂”卻無不緊貼現實和當代觀眾審美。無論論今還是談古,“十藝節”參評劇目對現實主義的挖掘很打動人心。
現實題材的真實表達
寫當代生活和平凡人物,需要直面現實、直面社會的勇氣,也需要走入群眾的創作態度,呂劇《百姓書記》、秦腔《西京故事》、話劇《郭明義》、兒童劇《想飛的孩子》等都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十藝節”開幕式演出《百姓書記》取材于山東省壽光縣原縣委書記王伯祥的真實經歷。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說,從2010年決心將《百姓書記》搬上舞臺后,主創團隊多次深入王伯祥工作過的地方了解他的故事。王伯祥本人深受群眾歡迎,他樸實無華的風格給創作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最初較多地描摹王伯祥為民做實事,到逐步探究他引領壽光改革轉型的原因,《百姓書記》在人物塑造上進行了深入探索。“在那個年代,王伯祥發展市場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革,實際上冒著極大的風險。作為弘揚主旋律的劇目,我們不但要展現他敢為人先的氣魄,還從他的境遇入手,將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展現。”編劇楊林說。
10月16日晚,話劇《郭明義》在山東煙臺廣電大劇院上演,樸實真摯的演出使觀眾看得熱淚盈眶。該劇選取郭明義工作生活中的9個感人故事,運用多種舞臺藝術手段,生動地展現了郭明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德。據了解,《郭明義》自2000年以來,已經在全國演出了270多場。“遼寧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所以我們在創作題材方面一直緊扣現實,關注火熱的生活,將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通過藝術提升出來。現在很多宮廷劇、穿越劇都是在回避現實,為什么我們不能多關注和推出直面現實反映現實的好作品呢?”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張玉春說。
傳統題材的現實意義
創作現代戲難,對傳統經典劇目進行改編、加工、再創作,挖掘其潛藏的現實主義價值同樣需要藝術工作者的擔當和勇氣。
《宇宙鋒》是中國戲曲經典名劇。1952年,漢劇大家陳伯華攜《宇宙鋒》進京參加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成為漢劇的一座高峰。武漢漢劇院此次重新編排了新版全本《宇宙鋒》。“傳統戲的傳統樣式是應該保留的,但‘戲魂’也就是劇中所傳達的價值觀已經不能被現代觀眾認可。我們通過改編,不再將矛盾聚焦在忠奸斗爭層面,而是通過趙艷蓉與父親趙高的矛盾糾葛,上升到對人性善與惡的探討,具有現實意義。”導演石玉昆說,過去,燈光只是用來照明,這出戲中主創人員用情緒光、造型光等引導觀眾觀看,運用這些現代化元素體現劇場藝術的魅力。《宇宙鋒》中的配樂還嘗試用傳統樂器主奏西洋樂。通過這出劇目,古老漢劇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觀眾,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說起現實題材劇目,天津評劇院院長蔣連升說,雖然參評“十藝節”的評劇《趙錦堂》改編自傳統故事《朱痕記》,但其故事情節和內容很貼近現實。這部戲告訴人們百善孝為先,用傳統題材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家庭倫理中的“永恒話題”婆媳關系和劇中人物趙錦堂忠厚樸實的媳婦形象“穿越”千年,引起觀眾的共鳴。
重要的是創作意識
“夢既然有,苦就該嘗,日子遲早會過亮堂,咬咬牙啥事都通暢,那太陽一定會照上咱臉龐。”羅天福這一形象在秦腔《西京故事》中,唱出了城市追夢者的堅定和情懷,表現出主創對現實生活的關懷和對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思考。《西京故事》編劇陳彥之所以能連續推出《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等現實主義題材精品力作,就是因為他在關心著底層小人物的命運。“對于寶塔式的社會結構,底層小人物的故事不能被遺忘,他們的生命價值需要張揚。”陳彥說。
作為“十藝節”觀摩團專家,舞蹈藝術家白淑湘認為,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豐富多彩,藝術應該更精彩。只要是健康和有益的,藝術家們就應該放開視野,把新的題材納入戲劇創作領域。“現實題材劇目創作要把握時代精神。寫了現實題材不代表就體現了時代精神。其實,即使是歷史題材,故事雖然寫的是昨天的,但時代精神是寄寓其中的。這就要求戲劇藝術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學養,積極投身到偉大的時代和人民中,努力提高把握時代和藝術創造的能力。”白淑湘說。(參與采寫:盧毅然、王立元、胡克非、秦毅、蘇銳、程竹、莫曲)(原標題:現實性:是題材,更是一種態度——“十藝節”文華獎舞臺藝術觀察之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