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昂首挺立的兵馬俑,兩手交叉做拍照狀——新鮮出爐的“金俑獎”造型,多了幾分諧趣,也點亮了第四屆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全程。
從10月28日到11月1日,《衣錦還鄉》、《巴斯的草原》、《守望者》等中外作品最終摘得本屆最佳影片、最佳微電影、最佳動畫獎等12個金俑獎獎項。
通過民間話語,實現中外文化交流
舉辦了四屆的影像節,累計征集到來自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民間影像愛好者的42133部作品。據了解,本屆影像節共征集到16074部作品。其中海外作品達3260部,與首屆僅有83部相比,數量增長了近40倍。
展會期間,還與100家海內外影視節、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國際范兒”愈發濃厚的同時,其民間化視角、大眾化參與、專業化評審、產業化扶持的發展理念,成為本屆影像節的亮點。
“更加貼近生活,聚焦普通百姓,來自民間的作品打開了完全不同的影視空間,展現了別樣的精彩”,終審評委、芬蘭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主席Juhani Alanen,十分鐘情于影像節微觀生動的“中國故事民間講述”。
“中歐巨大的文化差異,是促進雙方更加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的‘美麗借口’”,來自法國的影像節評委Fabien Gaillard表示,西方媒體所描述的中國很多時候失真,而這種以影像為媒介的“中國形象民間表達”顯示出了獨特的傳播效果。本屆參賽作品《父親和我》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父親用愛影響兒子成長的故事,《跑酷少年》通過主人公的勵志經歷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情感以及他們的青春抉擇。
“以往我們的文化傳播很多是宏大敘事,或者側重書畫、手工藝等傳統歷史文化形式的展示。”影像節承辦方陜文投集團的總經理王勇認為,利用微電影、動畫片等手段,通過民間話語實現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搭建這樣的平臺既是“請進來”,也是“走出去”。
用鏡頭記錄感動,展示“沉沒的聲音”
“拍客是一種眼界,同時也是一種態度,是用鏡頭記錄下生活里每一份平凡的感動。”參加此次節展的業余影像愛好者劉桂萍如是說。
為了吸納更多的民間作品,本屆影像節建立了網絡專區,啟動了為期半年的“拍客達人秀”線上征集評選活動,共有10012部參賽作品通過網絡投稿,瀏覽量超過千萬,并且通過大眾評審團,依據作品點擊率等評選出了“2013年度網絡十大拍客”。
入圍及獲獎作品中,朱宇的紀錄片《造云的山》再現了石棉開采工人們在惡劣環境下勞作的真實狀態及其所表現出的生存意志,姚婷婷的微電影《頂缸》用黑色幽默的筆調講述了被卷進車禍頂包事件中的一個普通農村青年的人生悲喜劇……正如部分參會嘉賓、評委所言,“這些創作者用鏡頭所記錄的心靈史,是貢獻給歷史最深沉有力的禮物”。民間影像節一定程度上在重新傾聽這些“沉沒的聲音”,給予了它們展示的平臺。
“拍客就像啄木鳥,一點一點參與著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把視而不見的問題,呈現給大家,一起解決。”“十大拍客”得主朱征南這樣看待自己的創作。盡管技術、設備水平有限,但越來越多的草根影像愛好者表現出了社會責任、文化擔當的自覺。(原標題:中國影像 民間表達 舉辦了四屆的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累計征集逾4萬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