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拿什么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2013/11/8 9:28:14 點擊數: 【字體:

拿什么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拿什么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雖然沒有走向世界,但并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怎么看待歷史現象與現實的差異呢?

    “中國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這怎么會成為一個問題呢?

    乾隆皇帝晚年時,英國使者馬噶爾尼來華要求通商,乾隆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把人家趕了回去。中國人相當自信,認為中國文化是最好的。一個基本的事實也是,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沒有走向世界,并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

    研究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文化確實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

    第一,獨立發展。能夠影響它的外來文化基本局限于周邊地區。

    第二,延續性。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經過外族屢次入侵,連土著居民都被替換,早期文化無法一脈相承。中國文化雖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延續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原因是外族很難進入中國。

    第三,自我滿足。中國文化適應農耕社會,人們感到很滿足。

    第四,自信。古人自以為中國是“天下之中”,認為自己比什么都強,不屑于放眼世界。

    第五,同化能力。在中國,軍事上的征服者最終都成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例如,女真族南下之后,把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這個少數民族味道十足的名字改為完顏旻。例如,滿人從馬背上打下江山,而到了清朝后期滿族人里擅長騎射的已經不多。不僅軍事征服者如此,宗教也要經過“中國化”才能傳播。例如,觀音菩薩的形象由于承載了“送子”的祈望而由男變女。例如,“飛天”原本是裸體的,在克孜爾千佛洞里還能看到早期的裸體形象,東漸到了敦煌已經半裸,等到了中原大地就衣冠整齊的了。例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許崇拜形象,利瑪竇在傳教時改為允許中國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國發展。

    第六,開放而不傳播。即允許外國人前來學習,但是中國不到外國傳播文化。歷史上中國人出使外國總是偶然的,張騫通西域,是政治任務;玄奘西行,是為了取經。

    上述情況或理由,是不是能夠說明中國文化沒有走出去的必要了?

    不是!我已經說了,上述情況適應的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一個由于地理條件同世界相隔絕的社會,而不是今天的中國社會。今天的中國,已經是“地球村”的一員;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是一個大踏步走向工業化、大踏步走向開放的社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將會越來越大。

    結論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

    在我們熱烈談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時候,能不能先冷靜一下,問一下自己:中國文化為什么要走出去?

    從“國學”熱,到討論“文化軟實力”、“文化強國”,有一種聲音很大,就是要讓中國文化去影響世界。什么叫“影響世界”?如果把它理解為是要改變人家,很多外國人是有宗教信仰的,你能通過傳播中國文化讓他們放棄自己的信仰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能用中國文化拯救世界嗎?在我們看來,有些國家的人,有著“不可理喻”的觀念,我們要改變他們的觀念嗎?他們好像也沒有這樣的要求。

    這里有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能否因此就說它比其他文化更優秀呢?精神文明各有千秋,不能說中國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優秀。物質文明一般是可以比較的。但物質文明不是單純的物質,像飲食、服裝文化都已經超出了飽暖的基本需求,其中有著許多精神文明的內涵。例如茶是物質文明,但喝茶的方式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內容。物質文明往往與精神文明并存,精神文明不存在可比性,但存在真、善、美等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不管一個國家如何強大,它的文化都不可能主宰世界。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學說再高明玄妙,中國發展再快速高效,也別指望能取代別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觀念、模式。還是已故的費孝通先生的話講得對,文化交流應該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因此,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走出去”不是要改變人家,而是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要人家接受中國文化,也是要讓人家自愿接受。

    事實上,世界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非常了解中國,中國人的形象在他們眼中還存在著許多誤解。對于不少外國人來說,李小龍可能比孔子更有名,以為中國人都會功夫,甚至以為中國女人還在纏小腳。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有利于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這方面的工作,同經濟上的對外開放相比,距離太大了,要加倍努力。

    但是不管怎么做工作,我們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只是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

    討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問題,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國文化,單純的漢文化或儒家思想不等同中國文化的全部。

    對什么是中國文化這個問題,很多人存在誤解,以為中國文化就是漢文化或者儒家思想。其實漢文化也是多元性的。有很多民族,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百越等,歷史上都已經融入了漢民族。漢文化也是由漢族和這些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成的。

    比如現在很多所謂的傳統樂器都來自于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學習,像二胡就是這樣。

    再比如胡服騎射。本來漢人用馬的方式就是拉車,孔子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御”,就是駕車的本領。在戰場上,漢人站在馬拉的戰車上用長矛投射攻擊,射程有限,機動性不強,不像胡人騎馬射箭,又靈活,射程又遠,所以漢人打不過胡人;后來趙武靈王推行改革,讓大家學胡人騎馬,這項改革是成功了,但是改穿胡服難以推行,于是騎兵不得不改穿衣褲,其他漢人還是上衣下裳。

    再比如漢人本來是席地而坐的,胡人因為經常騎馬,盤腿或者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他們就蹲著,下面放個凳子,也叫“馬扎”,后來發展成椅子、胡床,又傳播到中原漢地。古代人說的“床”未必是睡覺用的,早期也是用來坐的。但是,席地而坐的這個傳統,雖然漢人自己不再沿用,卻傳播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日本人一直到學習西方之前都還是席地而坐的,即使是現在,那些“和式”的屋子里也還是這樣。

    我們所講的中國文化,是空間和地域的概念,除了漢文化之外,還有今天國土境內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漢民族與其他民族在文化上各有所長,而且自古以來就是互相學習、共同演變的。

    除了民族文化,還有一個地域文化的問題。中國幅員遼闊,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特色的文化類型。比如北京人以前住四合院,上海人沒有四合院,而是石庫門。所謂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夠體現一個區域特點的文化類型。

    司馬遷的《史記》里面有這么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現在講風俗,其實“風”和“俗”是兩個概念。什么叫“風”呢?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流行。在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流行的東西不會傳得非常遠,不過百里地。“俗”是什么呢?就是習慣。“俗”是人字旁的,成為一批人的習慣了。就是說,“風”流行一段時間以后,有的就慢慢形成“俗”,成為人的習慣了,那就保存下來了。保存下來的習俗,是文化。

    所以,我們講中國文化、中國文明,既要講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文化,也要講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習俗。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了。我們要拿什么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拿豐富多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即中國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怎樣走向世界?現在有個說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無法茍同這種說法。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問題,就是文化傳播的問題。

    現在有個說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無法茍同這種說法。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經過有效傳播才能是世界的;咎m是中國的,可是直到如今,中國還拍不出一部像好萊塢的《花木蘭》那樣有影響力的影片。大熊貓是四川的,為什么我們沒拍出《功夫熊貓》?所以,文化怎樣走出去,是一門大學問。

    歷史上,從不同文化的群體開始相互接觸以來,文化的傳播一直有兩種方式——自愿的和強制的。一般來說,對物質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對精神文化的接受則兩者兼而有之。強勢文化往往會依靠武力、權力、財力、人力強制推廣自己的文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語言、文字以及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這樣的結果。

    在古代中國,一方面,自認為居于“天下之中”的華夏諸族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絕不會向“非我族類”、尚未開化的“蠻夷”推廣,僅給那些“仰慕華風”又具備學習條件的人以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蠻夷”歸化以后,就必須接受中國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歸流后,新設置的府、州、縣內就必須辦學校,興科舉,尊孔孟,以儒家學說教化百姓。一旦民間信仰和宗教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也會被堅決取締。

    也有一種情況,是偶然傳出去的。歷史上,中國文明的很多東西,并非刻意要傳播出去的。比如造紙術,是唐朝軍隊在中亞打了個敗仗,俘虜里有造紙的工匠,才把造紙術傳了出去。

    時至今日,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徑,是向世界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這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國人走向世界,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如果他們普遍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中國文化的地位就能隨之提升。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大障礙,是語言。中國應該下決心把中國文化翻譯出去,這方面的工作,我們現在做得還很不夠。四書五經都沒有國際通行的版本,還是早年傳教士翻譯的。

    當然,文化軟實力要通過硬實力才能起作用,F在不少外國人學中文,是因為中國人在國際上的生意越做越大,外國人要跟中國人打交道就想學漢語,而不是因為漢語有魅力。但是,他們掌握了漢語,就能夠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了。(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原標題:拿什么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11-08)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