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非遺傳承文化為重

2013/11/22 15:53:25 點擊數: 【字體:

    近日,筆者參觀了一個藝術博覽會,除了書畫作品外,泥塑、年畫、刻瓷等琳瑯滿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各種非遺項目產品明碼標價,引來了很多觀眾參觀。如今,各種形式的非遺博覽會很多,除了考慮經濟和市場因素,這些展會究竟要給大眾傳達什么理念?

    近十幾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按照2011年頒布的《非遺法》,四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都被列入保護名錄,在經費、場所、傳播等方面得到相應的扶持。多地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成為常態化、品牌化的展會。

    通常在非遺展會結束時,主辦方會對外公布展會的簽約狀況。在商品經濟的大環境中,傳統的非遺文化和市場有機結合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尤其對一些傳統手工藝類的項目來說,產業化已成為一個發展趨勢。讓非遺走向市場、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激發其內在活力,為傳統文化適應當今社會提供助力。在看到其積極一面的同時,不得不承認目前“繁榮”的非遺保護背后有待商榷的另一面。

    當非遺傳承人把非遺產品推向市場,當人們把泥塑、年畫當做商品擺在家中賞玩,是否更多地思考過它們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前兩年一度流行的“神曲”《忐忑》,其作者老羅是外國人。一個外國人能夠把自己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聽者無不感到驚訝。在外國人眼中,東方文化頗具神秘感,他們愿意主動去理解、學習。而我們身邊存在著眾多祖輩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卻少有人去思考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

    保護非遺文化的深層意義在于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喚醒公眾的文化自覺意識。現實中,不乏存在這樣的狀況:非遺傳下來的更多的是手藝、技巧這個“形式”,而非傳統文化這個實質“內容”。由于傳統農業社會許多手工藝是以作坊式、師帶徒的形式相傳,將文化的精髓傳下去。而現代社會,有些已變成了社會傳承,作坊式變成工廠生產線式的模式。老輩手藝人對祖先留下的手藝懷有深厚的情感,即使年至耄耋,手中的活兒也停不下,不然心里會空落落的,他們并不奢望靠著自己手中的技藝發家致富。筆者和一些非遺傳承人交談時,不止一次聽到“這門手藝已過時,做這個不如在外打工或者干別的賺錢。能沉下心來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位傳承人曾表示,對于非遺項目,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就是最大的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是“文脈”,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地方的非遺往往與此地的文化緊密相連,可以說是地方歷史文化衍變重要的見證。非遺傳承人在學習和繼承的同時,更有義務積極、廣泛地進行傳播。這種傳播不僅僅限于給公眾展示自己的手藝,更在于讓更多的人了解手藝之中蘊含的文化。非遺不是傳承人彰顯名利的工具,一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繼承了老輩兒的技法,產品遠銷國內外,卻看不到其歷史文化的影子,這種傳承又有什么意義?寧昊然(原標題:非遺傳承文化為重)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1-2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