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大規模存儲和管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生態保護區的監測評價,對利用數字化保護成果,開展更為廣泛的宣傳弘揚和傳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2010年文化部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納入“十二五”規劃。此工程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文化信息化創新工程,將按“十二五”規劃分階段實施。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的建設任務,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負責具體實施。
經文化部研究批準,數字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文化部、中國工程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國家信息中心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均參與了工程規劃論證及建設實施的指導工作。經各方專家的多次討論、反復修改和完善,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
工程建設目標中明確要構建統一規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建立一個類別齊全、內容豐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群。建設符合工作實際需要、兼顧各地實際的業務應用系統,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業務處理自動化、資源服務多樣化、決策管理科學化。
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正式啟動。此項工程受到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心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建設的總體規劃要求,對數字化保護進行反復研究不斷探索,主要做了5項工作: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的制定;國家非遺數據庫建設;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的研發;中國篆刻藝術應用軟件的研發;非遺數字化保護的試點工作。
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的制定
構建統一規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處于頂層支撐地位,從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專業標準各個層次需覆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門類,貫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各個環節。因為缺乏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統一的標準規范,各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具體實施上差異較大,進展緩慢。盡快建立國家級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和制定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有利于非遺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開展,使我國四級非遺數字化保護有統一標準可循。因此,數字化保護中心把制定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作為首要任務,在非遺專家和數字化專家的幫助和共同努力下,2012年底我們已經完成了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基礎標準3個,分別為《術語和圖符》、《數字資源信息分類與編碼》和《數字資源核心元數據》;民間文學類、傳統戲劇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中的民居營造技藝業務標準4個,分別為《普查信息數字化采集》、《采集方案編寫規范》、《數字資源采集實施規范》和《數字資源著錄規則》。今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年底將完成其余6類標準規范草案的制定。計劃明年在國家標準化研究院的指導下繼續完善,爭取通過文化部部頒標準。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國家非遺數據庫是由一個數據庫群構成,其中有:非遺普查資源數據庫、非遺項目資源數據庫、非遺專題資源數據庫、科研庫和公眾庫等。非遺普查資源數據庫主要管理和存儲非遺普查資源;非遺項目資源數據庫是用于管理和存儲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信息的數據庫;非遺專題資源數據庫主要保存代表性專題項目的數字資源,科研資源數據庫是用于支撐并服務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的數據庫,主要管理和保存非遺科研過程及成果資源;工作數據庫是用于支撐非遺管理工作的信息庫;公眾數據庫主要用于非遺的宣傳展示,服務于公眾。
現在我們已經建成的有非遺普查資源數據庫、非遺項目資源數據庫、非遺專題資源數據庫和非遺數字化保護管理系統。截至2013年10月底國家非遺數據庫存儲非遺資源信息總量達16.6T。我們將分階段實施,盡快建立一個類別齊全、內容豐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群。
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的研發
在文化部非遺司的指導下,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心與技術團隊經過多次調研,廣泛汲取各地方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設計、編碼和調試,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的研發于今年4月份完成。該軟件的簡單、快捷、易操作、易檢索和易統計等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科技優勢。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的研發為地方數據庫與國家數據庫對接,實現非遺資源科學化管理和共建共享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中國篆刻藝術應用軟件的研發
中國篆刻藝術應用軟件項目是以非遺保護和傳承為出發點,歷時8個多月,在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心的統籌協調下,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和武漢大學分別負責內容編輯和技術研發,該軟件主要由篆刻字庫和創作應用兩大部分構成,包含“篆刻史論”“章形”“刀法”“印材”等12個操作板塊,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字例38184個,相關印例3311個。使用者可對相應內容進行自由瀏覽、編輯和創作。篆刻軟件的研發為非遺保護和傳承開辟了新路,對非遺資源多元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數字化是當前最為成熟的新型技術手段,運用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并建立檔案和數據庫,是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必然要求。
按照試點先行、全面推廣的工作方針,從今年6月份我們開始了管理系統軟件和已完成的4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的試點工作。此次試點工作,試的是工作流程、資金運作模式,檢驗的是技術標準和軟件使用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希望通過試點,促進各地培養起多支專業保護隊伍,樹立標桿和樣板。摸索和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遺保護科學、長久運行的全國性數字化保護工作機制,最終實現全國非遺資源的互通共享。
綜合考慮地方數字化工作經驗、人員隊伍建設及硬件設施配備等因素,最終選取了遼寧、江蘇、河南、福建、云南、山東、安徽、貴州、湖北、遼寧10個省以及大連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共計13個地區作為首批試點單位,試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3項,涉及非遺十大門類。目前我們已經為12個試點省市非遺中心和項目保護單位安裝了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軟件使用手冊和標準規范文本也同時下發,并分別進行了技術培訓。計劃在明年5月底在各個門類專家指導下,驗收完所有33個試點非遺項目的全部資源,并進入國家數據庫。
經過4個多月努力,有些地方已經在資源收集、數字化轉換、資源采集和錄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在首批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匯報和經驗交流會上,試點地區相關負責同志先后匯報了本地區試點工作的開展模式、實施進度、經費使用及經驗特色等情況,并就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其中,遼寧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就各自資源采錄工作中的亮點和創新環節進行了詳細介紹和案例展示,福建省突破了以往非遺博覽會傳統的展覽方式,采用了數字化手段進行展示,廣東省用電子地圖的方式在網上向民眾介紹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這些都是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創新,各地在建設數據庫進行非遺資源采集和存儲的基礎上,也在不斷探索利用數字化保護手段宣傳、弘揚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非遺數字化保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刻不容緩。明年我們還將擴大試點,使我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在統一的標準規范和工作機制下合理有序地開展,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全面深入發展。(原標題:吹響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時代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