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發的習慣,在我國由來已久。古時候,人們幼年一般是長發披肩或束成發髻。男子成年加冠,女子長大用簪束頂。即所謂的“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在漢代就有了。到了宋代,理發業已比較發達,不但有專門的制造理發工具的作坊,而且“理發”一詞也出現了。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注疏《詩經》的《周頌》“其此如櫛”句里說:“櫛,理發器也。”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到了清朝,由于統治者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理發業便空前發展起來,到處都有流動服務的“理發挑子”。
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的時間,是在清順治、康熙年間,地點在奉天府(今沈陽市)。當時理發店里設備簡陋、技術很低,主要服務對象是男子。辛亥革命成功后,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這才開始使用新式工具為男子理發。□江南橘子(原標題:中國第一個理發店出現于清朝順治、康熙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