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出土的琉璃器。 資料圖片
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重要演講觸動人心。習近平主席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演講中,習近平特別提到了陜西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琉璃器皿。他說:“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于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這些精美的文物中,蘊藏著怎樣一段歷史呢?
為文明補白
日前,一場雅致、智慧的座談點燃了初春的法門寺博物館,學者們圍繞法門寺出土的琉璃器,細說“文明·交流·互鑒”之廣、之深。
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研究員認為,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其中13件是晚唐僖宗的宮廷用品,除中土樣式的茶盞和茶托外,有11件是典型的伊斯蘭琉璃器;其余7件,時代應該早于僖宗時期,有的具有東羅馬元素,有的具有波斯風格,有兩件素面圈足盤甚至不排除本土生產的可能。這一多元文化風格的琉璃器群組的存在,是開放的唐王朝多元文化和諧共存、合作交流、互鑒發展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最能印證中外文明交流的輝煌。
姜捷介紹,法門寺地處中華禮樂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帶,附近還有絲綢之路陜西段南線的龍尾驛站,既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又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內陸的終點,多元文明在此匯聚。法門寺的這批琉璃器,大部分是公元7~9世紀地中海沿岸、伊朗高原地區的伊斯蘭風格琉璃器,是古絲綢之路、包括海上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最璀璨的文化積淀和結晶。同時,20件琉璃器中,有個別中國特有樣式的茶盞和茶托,經成分測定,這些茶盞和茶托的原料來自域外,制作卻是在大唐境內完成,這充分體現和見證了文明互鑒發展的積極成果。
為交流擔責
“這批以伊斯蘭風格為主的琉璃器,出現在佛教圣地法門寺地宮,本身也是多元文明相互包容、和諧共存的生動體現。習主席能夠敏銳地看到這批文物背后所蘊藏的人文精神,并強調要‘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這對于我們今天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以一種博大的胸襟積極融入世界,表達中國聲音,傳播中華文明價值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姜捷說。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王建新也認為,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是多元文化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而形成的。大量伊斯蘭琉璃器在法門寺出土,證明了大唐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和多元性,這對于現代中國文明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借鑒作用。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冉萬里認為,習主席在演講中提到了東羅馬和伊斯蘭,來自這兩個文明的東西同時在中國文明遺跡里面出土。這就提出了世界幾大文明如何和平共處的問題。這幾種文明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是促進世界古代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也體現出中國古代文明是世界文明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文明是平等的,宗教也是平等的。出土的文物體現了不同文明的借鑒與交流。”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哈寶玉進一步說。
續寫輝煌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劉軍社認為:中國文明必須要有自信,中國文明一定要走向世界。中國文明是包容的,是接納西方文明的。
寶雞市文物旅游局局長任周方認為,要學習古人的智慧,為現在的秩序文明服務。我們現在提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平等共同進步,這對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和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劉軍社補充說,琉璃器是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典范,也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當下,不僅要讓中國經濟影響世界,精神文化層面也要發揮影響力,讓中國文化被更多國家認同、理解,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
論及此,組織本次座談的雞市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馬鮮萍說,寶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今后要先做好文化傳播,要對寶雞的歷史文化進行展演,與其他地方進行文化交融互鑒,通過文化交流擴大寶雞對外合作的影響力,用文化的交流互鑒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
座談中,大家還一致認為,法門寺琉璃器作為唐朝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體現,印證了中國與西方交流的輝煌與曲折,也體現了中國追求和平、發展、合作與共贏的愿望,應該弘揚這種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自覺自信,為構建交流互鑒、和平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