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人體經穴漆俑 資料圖片
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9日揭曉。考古界的專家們表示,2013年度好項目太多,名額卻只有十個。經過優中選優、好中挑好、忍痛割愛地評選,最終選出十項。各有精彩,各領風騷。由于本報曾經報道過絕大多數項目,故這里僅將十個項目簡要介紹,以饗讀者。
1、陜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
——發現姜姓羌族聚落
位于寶雞市區正南的渭河南岸臺地上,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類文物共計230余件(組)。其中,多達92件的青銅禮器與26組銘文及族徽符號,特別引人矚目。墓地周邊還發現數座同時期灰坑,說明這里曾是居址,彌補了以往這類居址遺存甚少的缺憾。居址與墓地俱全,聚落基本要素俱有,考古人員由此確認這里是一處商周時期聚落(封國或采邑)。一般認為,高領袋足鬲代表的是姜姓羌族文化的遺物。而灰坑里發現多件高領袋足鬲,由此推測墓主人應當是姜姓羌族后裔,或姜戎人。
2、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墓地
——出土第一件隨國銅器
位于隨州市東城區,共發掘東周墓葬54座,出土銅、陶、玉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千余件套,其中一半多為銅器,且大部分銅器有銘文,銘文有“曾”“曾子”“曾公子”及“曾孫”“曾大司馬”“曾大工尹”等。發現了一座戰國曾侯丙墓,其年代略晚于曾侯乙墓,這是繼曾侯乙墓和葉家山西周曾侯墓地發掘后所發現的又一代曾侯墓。考古發掘還出土了一件帶有“隨”字銘文的銅戈,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隨”字在此無疑作國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第一件隨國銅器。這件戈出于曾孫邵的墓葬中,為“曾即隨”說增添了又一重要的新證據。
3、山東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
——墓室與車馬坑共處一穴
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泉莊鎮的“紀王崮”山頂。“崮”是沂蒙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貌,特點是頂部平展開闊,周圍四壁如削。本次考古是首次在崮頂發現墓葬,共發掘出兩座墓葬。其最大特點是墓室與車馬共鑿建于一個巖坑中,是一種全新的墓葬形式。從墓葬規模、隨葬品及殉人等推測,這是一處高等級墓葬。結合史料,考古人員認為,這是一位諸侯或其夫人之墓,可能與史料中記載的紀國或莒國有關。本次發現有望解開歷史上的一些不解之謎。此外,他們發現二號墓尚未完工,僅在填土中發現春秋時期陶片、獸骨和海螺等遺物。是什么原因迫使正在建造的墓葬突然停工?研究還在進行中。
4、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
——最早的大木牘
位于湖南益陽市區,因歷朝歷代的生產建設,破壞嚴重,但發現16口古井,更為難得的是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簡牘,約15000枚。簡牘時代跨戰國楚、秦、張楚、西漢、東漢和三國吳,內容是益陽縣衙署檔案及公私文書。其中有一枚是秦二世胡亥第一個月頒布的文書,文中強調繼位的合法性。出土簡牘中還有一枚長49厘米,是目前出土簡牘中最早的大木牘,記錄了西漢元始元年益陽官吏張勛在向臨湘縣(今長沙)移送賦稅“池加錢”時,監守自盜,被發現后,不僅被追回貪污所得,還被判監禁3個月。
5、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失傳的扁鵲醫書現身
位于成都北郊天回鎮。考古人員從這座西漢高等級墓葬中出土大量簡牘,經過整理,其中有九部醫書。通過對醫書內容分析,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簡牘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與醫書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具14厘米高的人體經穴漆人像。人像五官、肢體刻劃準確,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絡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等小字。1993年在綿陽曾出土的一具經絡漆人,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標有經脈流注的木質人體模型。與之相比,本次發現的人像更為精致、完整。
6、河南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西漢的“國門”
位于洛陽市新安縣,自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建關,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在西漢時期是屏障關中地區最重要的一道門戶,一直到隋唐時期,它都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同時,它又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是西行的第一關,不僅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也見證了絲路貿易的繁榮興盛。本次考古證實,遺址中部有一條道路,勘探發現長度約370米。通過路土解剖,這條路從西漢建關時一直沿用到現代,也是唯一的通關道路。這條千年古道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
7、西安西漢長安城渭橋遺址
——絲綢之路第一橋
位于西安市北郊漢長安城遺址北側,已發現3組7座渭河橋。其中正對漢長安城北墻廚城門,與之相距1200米的1組5座古橋被稱為“廚城門橋”。從發掘情況看,廚城門一號橋體量巨大,考古人員介紹,它不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木梁柱橋,而且是絲綢之路從漢長安出城后的第一座橋梁。它的作用類似于故宮前的“金水橋”,很多重大的儀式在此舉行。有專家認為,它的發現可能會改寫中國橋梁史。張騫出使西域,出長安時跨過的第一座橋也應該是它。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因而這座橋可謂是絲綢之路第一橋。
8、江蘇揚州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
——糾正歷史謬誤
2013年3月,在江蘇省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發現兩座隋唐磚室墓,4月中旬,其中一座出土了“隨故煬帝墓誌”。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蕭后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后的最后埋葬之地,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而此前作為江蘇省級保護單位的隋煬帝墓,是由清人誤判而延續下來的謬誤。此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墓的真正所在。
9、四川石渠吐蕃時代石刻
——唐蕃古道新走向
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故宮博物院、甘孜州石渠縣文化局對石渠縣境內的早期石刻開展調查工作,陸續在石渠縣境內發現3處吐蕃時期石刻群遺存,共17幅。新發現的石刻群保存狀況良好,題材豐富,包括五方佛、大日如來像、菩薩像、度母像、古藏文題記等,皆是吐蕃時期流行的典型題材和內容,圖像特征符合吐蕃時期的典型風格,并發現吐蕃時期題刻。吐蕃石刻的大量分布使石渠縣成為唐蕃古道的重要節點,為唐蕃古道的走向或文成公主進藏路線的考證提供了新的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環節的資料空白。
10、江西景德鎮南窯唐代窯址
——景德鎮的起源
位于江西省景德鎮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本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夾耳蓋罐、穿帶壺等具有重要斷代意義的器形。夾耳蓋罐是公元800年前后的新產品,是隨著海上陶瓷之路的興起而出現的,是海上陶瓷之路興起的標志性產品。文獻記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也就是說,景德鎮的陶瓷生產歷史有兩千多年。但本次發掘卻表明,景德鎮在10世紀晚唐五代時期即可生產青瓷和白瓷。此次發掘的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瓷業遺存,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還把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200年。(本報記者 李 韻)(原標題:2013十大考古新發現: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