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國內(nèi) >> 瀏覽文章

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拾萃

2014/4/22 10:20:32 點擊數(shù): 【字體:

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拾萃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在中國書畫藝術(shù)史上,唐宋元是一個光芒四射且又登峰造極的階段,涌現(xiàn)出一批足以令后世膜拜不已的藝術(shù)大家。    “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于4月18日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qū)開幕。展覽聚集了唐至元700余年間的書法、繪畫傳世作品36件。

    展品以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唐宋元書畫精品為主體,參展作品共32件,其中有許多為傳世的赫赫名跡,如唐代“草圣”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和《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張激《白蓮社圖》、趙佶《草書千字文》、南宋趙構(gòu)《草書洛神賦》、馬麟《荷香清夏圖》等都是在中國書畫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國寶級珍品。

    浙江省博物館參展作品4件,晚唐《佛說阿彌陀經(jīng)變相圖》、元代趙孟頫《行書吳興賦》、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朱玉《揭缽圖》,與遼寧省博物館展品形成互補,能較全面地反映唐宋元這一中國書畫史上鼎盛時期多姿多彩的經(jīng)典風格面貌。

    翰墨風華 曠世情懷

    宋代皇帝多擅長書法,其中以徽宗趙佶、高宗趙構(gòu)父子的成就最為突出,二王傳統(tǒng)成為王室書風主導的典型。趙佶《草書千字文》寫在近12米長的描金云龍白麻紙上,草法飛動,變幻莫測,一氣呵成,氣勢非凡。此卷寫于“宣和壬寅”即公元1122年,是趙佶四十歲的成熟之作,又是他傳世草書孤本,彌足珍貴。

    此外,文人士大夫中亦不乏書家,如展出的抗元名相文天祥為同鄉(xiāng)張宗甫的《木雞集》所作的序言,《草書木雞集序》。序文是其投筆從戎前的最后作品。作品章法得力于王羲之,筆法取之懷素,收放自如,行筆流暢。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峰期,中唐草書大家張旭與懷素,突破傳統(tǒng)格式,變今草為狂草,對狂草書體的形成具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張旭《草書古詩四帖》為五色箋紙本,書寫的是庾信《步虛詞》兩首詩和謝靈運《王子晉贊》及《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兩首贊,共計40行,188字。自宋代以降,多有題跋、文獻和著錄對其進行描述和審鑒。由于帖中將“王”字挖改成“書”字,變成“謝靈運書”,所以早期一直被誤認為是南朝宋謝靈運所書。該帖流傳至明代,豐坊對謝靈運為該帖書寫者的說法提出異議,隨后的董其昌跋文中提出此帖為張旭真跡的觀點。

    名家畫工 遺澤流芳

    北宋中期,“書為心畫”的觀點已經(jīng)深入人心,文人畫發(fā)展也臻于成熟。李成《茂林遠岫圖》以水墨畫營丘夏日景色,繪畫技法以干擦為主,加以烘染,山頭樹葉均以濃淡墨點出,氣韻生動。張激《白蓮社圖》突出表現(xiàn)了廬山東林賢士在幽深雅靜的云松泉石間,講解經(jīng)文,修身養(yǎng)性,與友相善的場面。“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著名山水畫卷《富春山居圖》,描寫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景色,筆墨多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林巒渾秀,草木華滋,隨意宛然天成。充滿了隱者悠游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fā)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成為黃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南宋高宗遷都杭州,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經(jīng)營,經(jīng)濟、社會有較大發(fā)展,造就了繪畫藝術(shù)中興。山水畫家中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被后人譽為“南宋四家”,名垂青史。馬遠《松壽圖》奉宋寧宗之命為王都提舉祝壽所作,畫風豪放嚴謹,雖簡實繁,取景奇特,筆墨淋漓,山石以大斧劈皴。馬派畫風的主要傳人馬遠之子馬麟《荷香清夏圖》,畫家以傳神之筆再現(xiàn)了南宋時杭州西湖的夏日盛景,構(gòu)圖較其父更為多樣,獨具匠心,用筆清勁秀潤,設(shè)色豐富。

    借古開今 丹青留痕

    趙孟頫是中國美術(shù)史上承前啟后的書畫大家,無論是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還是對于后世的影響,均堪稱里程碑式的人物。針對近代宋人書風的種種流弊,他主張“借古開今”,以王羲之、王獻之為楷則,浸淫魏晉書風精深,手摹心追晉人法帖,脫去南宋陋習。

    作為元代畫壇核心人物,趙孟頫的成就更令人矚目,繪畫創(chuàng)作范圍廣泛,涉及人馬、山水、花鳥、竹石諸門畫科。此次展出的《飲馬圖》用筆精工,線描細勁嚴謹,筆意古樸雅秀,刻畫入微,人物神態(tài)奕然,馬骨壯膘滿,近于唐馬,尤與韓干所畫的馬風貌接近。

    古代書畫在千年歷史演變中,有的名作遭受首尾分離,甚至有好事者為圖利,人為割裂、挪移作品中的名款,張冠李戴,給后人留下斷代、定名及真贗鑒定難題。隨著時代發(fā)展,認識的提高,人們對一些原有名款、流傳有序的古代書畫名作,重新進行鑒定。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名作的定名也許在古代就存有誤區(qū),需后人加以新的鑒別。如展覽中原來一直以為是李公麟《九歌圖》、趙伯駒《蓮舟新月圖》,經(jīng)過后人的反復研究、考證,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是李、趙作品,按現(xiàn)代書畫鑒定的標準,在缺乏足夠證據(jù)的情況下,遂將其改為佚名之作。

    展覽中有部分繪制于紈扇、冊頁上的佚名書畫,尺幅不大,畫工精致,題材有山水樓閣、花鳥草蟲及人物故事等,其中不乏畫院畫工之手,如南宋《仙山樓閣圖》、《玉樓春思圖》、《江亭晚眺圖》、《樓閣圖》等。紈扇畫因其藝術(shù)品質(zhì)上乘,攜帶方便,受到上至皇室,下及貧民的普遍喜愛,蔚為風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04-22)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