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蘇州有山塘……”一曲弦琶琮琤、悅耳動聽的評彈《姑蘇好風光》,由去年從蘇州評彈學校畢業、現正跟隨老師學藝的浙江評彈團“四朵金花”傾情演繹,讓熱愛評彈的觀眾喜不自禁。4月初,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文化廣場曲雜劇場舉行的江浙滬兩省一市評彈名家展演中,來自浙江、上海、江蘇的老中青三代藝人在這個新落成的劇場比拼,他們中有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過的七旬老人——國家級非遺項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劍英、朱良欣,也有評彈藝術的后起之秀。
1984年,在陳云同志直接關心和倡導下,江浙滬兩省一市評彈工作領導小組成立。30年來,江浙滬三地對陳云同志提出的“出人出書走正路”評彈精神一以貫之,評彈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雖已換過多屆,但仍堅持為評彈事業群策群力,做了大量培訓、研究、傳承、協調等工作。其中,通過國家財政和各地專項資金的扶持,成立專門“評彈基金”以獎勵各地優秀演員、作品創作和書場等,通過舉辦一系列評彈培訓班、比賽及表彰優秀書場、組織評彈研討會、編輯出版相關書籍等活動,努力培養評彈人才,選拔優秀青年演員,保護評彈書場,促進評彈事業進一步發展。
去年10月,經過整修的蘇州評彈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截至當年底,共接待參觀6652人次,為觀眾義務講解695人次,書場演出64場,聽眾達7764人次。上海評彈團繼續保持創作、演出良好勢頭。“推出了評彈系列劇《陳云的故事》、中篇評話《野狼谷傳奇》、短篇新作《專諸刺王僚》等。民營評彈表演團體創作的《海瑞》等作品,也頗受聽眾歡迎。”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處調研員方家駿說。隸屬于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的浙江評彈團,是浙江目前唯一的專業評彈演出團體,每年演出1100余場。該團去年特意從蘇州評彈學校“傳承班”中招生,“我們高度重視培養這些評彈演員,在最短時間里為每位演員選定了授課老師。” 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吳杭平說。
“評彈是非遺,我們有責任保護、傳承、弘揚這一地方戲劇文化。”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楊越光說。據介紹,自2006年蘇州評彈(蘇州彈詞、蘇州評話)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以來,這一項目的保護和傳承發展有序推進。
去年,浙江評彈團共演出1225場,其中基層演出場次高達60%以上,全年演出收入為274675元,售票場次連同公益演出聽眾人數達26萬人次。“一年來,評彈團的演員們克服演出成本、生活成本提高和演出票價低等各種困難,努力開拓演出市場,增加演出場次和演出收入,實屬不易。” 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評彈團團長嚴曉方說,“去年7月,我們舉辦了一場‘燃情七月、茉莉飄香’名家專場演出,收到了良好效果。”
江蘇省評彈團去年演出3925場,經營收入128.7萬元。蘇州各評彈演出團體全年在農村和社區書場演出10900場,聽眾達110萬人次。蘇州市現有評彈書場127家,全年演出300場以上的有50家。“根據《關于扶持農村、社區書場開展長篇書目公益演出的獎勵辦法》,對農村和社區書場進行了評估考核,全市共有41家書場被評為‘優秀書場’‘先進書場’等。”蘇州市文廣新局藝術處處長徐白云說。
江浙滬三地都在努力推動評彈創作與演出形式創新。比如,浙江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還重視新作品創作。如去年聘請作者創作中篇彈詞《胡雪巖》,目前該劇本已基本定稿,準備于今年7月開排。江蘇省評彈團為優秀青年演員量身打造了一臺新創中篇彈詞《洛神》。蘇州市評彈團完成了中篇書目《繡神》的二輪修改等。
談到評彈藝術的傳承發展,嚴曉方舉例說,評彈書場也存在慘淡經營情況。“目前,杭州大華書場由于經營困難面臨停業,海寧西苑書場和嘉善天凝書場也舉步維艱。”90歲高齡的評彈理論家、評彈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吳宗錫表示,讓評彈如何自然發展,要聯系評彈實際。評彈之所以繁榮,是因為有自身的競爭機制,“如果沒有競爭機制,既不利于培養演員,也不利于培養聽眾。”
蘇州評彈學校副校長盛小云認為,對于評彈如何惠民的問題值得思考。觀眾買票進書場,會對演員的藝術水準提出要求,這對提升演員的藝術修養、增長舞臺經驗大有裨益。“我反對送票、免票。”盛小云說。方家駿說:“政府層面應做好扶持、幫助和監管,克服體制上的障礙。”
“參加全國性的比賽、展演,從中可以聽取大家的意見。這些年我們對青年演員的培養意識更強了,這是好的發展趨勢。”方家駿說。徐白云認為,在新形勢下,要積極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創作活動,鼓勵現實題材長篇作品創作,應該將長篇書目的創作和演出納入評獎體系。同時,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辦一批社區、農村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