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冬,湖北省文物總店的一次會議后,一名23歲的小伙子走進了領導的辦公室,毛遂自薦去搞古瓷修復。 記者楊揚 圖/記者程平
2014年春,當年的小伙子已變成四十不惑的中年人。經(jīng)他手修復的文物總店商品瓷器達數(shù)千件,他更獨立修復了湖北省博物館一級藏品——元青花滿池嬌紋玉壺春瓶等國家定級文物三十余件。他就是湖北省文物總店修復部經(jīng)理,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會員李奇。
講起從業(yè)路,李奇感嘆際遇的玄妙:“從華農(nóng)食品科學系畢業(yè)進入省文物總店后,每天收發(fā)報紙、做會議記錄的我,迫切地想成為專業(yè)人員。”1997年春,首期古陶瓷修復技術提高班在揚州開課了,自薦上路的李奇與25位同窗一起,從清洗、粘接、補缺、打磨、上色、做舊等最基本的工藝學起。轉眼間,十七年過去,當初的多數(shù)同窗已放棄修復,如李奇一樣的堅守者卻成為行內(nèi)公認、全國不過20名的專家。
不分晝夜是李奇工作的常態(tài),他甚至有被同事“遺忘”,反鎖在工作室內(nèi)的經(jīng)歷。“修復古瓷要耐得住寂寞,而且有絕對標準,修復的參照系就在缺陷旁邊,所以這是世界上難度最大的工作。2007年李奇才覺得自己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那時,行家都已辨認不出李奇經(jīng)手的修復痕跡。
正如李奇所說,古瓷修復需要充沛的體力,手、眼高度配合,神思絕對沉靜,當然還有審美能力及悟性。“走得越遠,越能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這一行中蘊含著很多成語,厚積薄發(fā)、過猶不及……”在李奇看來,古瓷修復的最高境界是殘瓷新用的“再創(chuàng)作”,比如將散型的瓷片變成瓷碗上的裝飾。他說:“存世文物是有限資源,通過修復師的手,在新載體中傳承文化,加諸時代特點,讓歷史與現(xiàn)代勾連,修復師才能實現(xiàn)從工匠到藝術家的飛躍。”他將這樣的感悟?qū)戇M了年初出版的《把瓷玩美》中。(原標題:古瓷修復師獨立修復國家定級文物三十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