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成都浣花溪畔,除了草堂,還有一棟頗具規模的建筑,這里珍藏著近30萬件四川各時期的文物,記錄著千年巴蜀文化的點點滴滴,這就是四川博物院。巴蜀青銅器、漢代畫像磚、張大千徐悲鴻等大師真跡……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的館藏不勝枚舉。這一次,就跟著成都商報記者,走進四川博物院,領略巴蜀文化中的藝術瑰寶。
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嵌錯金銀銅編鐘
和司母戊鼎有同樣的作用和地位
2009年,四川博物院整理出版了一本名為《四川省博物院概覽》的書,介紹博物院內藏品,書的封面就是象首耳獸面紋銅罍,足見其珍貴,也堪稱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資料顯示,這件西周時期的象首耳獸面紋銅罍,通高69.4厘米,口徑21. 8厘米。銅罍器身的肩、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首耳(耳,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有四道扉棱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夔為一種變形的小龍);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
1959年,修建成灌鐵路至彭縣(今彭州市)時,工人意外地在當時的竹瓦公社青龍大隊五顯廟旁鐵路南側,發現了21件青銅器,其中有8件青銅容器和13件青銅兵器,均放置于一個大陶缸內,其中就有這件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根據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鑄造年代在商末周初,埋藏時間可能在西周末年!蹲髠·成公十三年》曾寫到“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意思是一個國家里的所謂重大事務,就是祭祀祖宗神靈與戰爭,按照古時的禮儀來說,有的禮器是不能夠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如果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不能保住,通常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那么這些埋藏在地下的精美青銅器背后,或許就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家族興亡的故事。省博副院長魏學峰介紹,眾人都知道司母戊鼎是用于祭祀,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鼎,而這件象首耳獸面紋銅罍和司母戊鼎幾乎是同樣的作用和地位。
嵌錯金銀銅編鐘
至今仍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省博的另一件鎮館之寶,就是一套戰國時期的嵌錯金銀銅編鐘,“距今盡管2000多年過去了,但這套編鐘依然能發出清脆的聲音。”魏學峰說。資料顯示,這套編鐘一套14枚,尺寸依次遞減。最大一枚高27厘米,最小一枚高14.6厘米。
十四枚編鐘,大小依次遞減,長方形鼻鈕,兩銑下垂,口不齊平。其中八枚編鐘的鉦、于、銑部有錯金紋飾,“金紋飾細如發絲,嵌在編鐘上面,這項技術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工藝。”
嵌錯金銀銅編鐘來歷十分傳奇。1972年,重慶涪陵白濤鎮陳家嘴村磚廠取土時,工人們在土中陸續發現了數十件銅器,其中一個綽號“啞巴”的磚工肖文輝用籮兜挑了兩挑銅器去廢品收購站賣,收購站嫌“爛銅罐”里面有泥不肯收購,“啞巴”就打碎了當廢銅才賣掉。這一消息被白濤鎮文化站的前任站長鄒德陽知曉,他當時還是負責放電影的工作人員。他聽說這個消息后,將情況匯報到了四川博物院,考古專家們迅速趕到現場,拯救了這批文物。(原標題:戰國嵌錯金銀銅編鐘:至今仍能發出清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