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和萬事興”。5月15日是“世界家庭日”,對每個家庭而言,家風,究竟是什么?良好的家風,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
你們家的家風是什么?好家風是怎樣形成的?家風對社會風氣有何影響?在世界家庭日這樣一個特定的日子來討論“家風”這個話題,不僅切題,而且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家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我們通常的理解,家風大多有兩個特點,一是這個家庭或家族有好的風氣,二是這種風氣可以傳承。家風是一種脫離物質世界的精神承載,因此會對家庭成員產生根深蒂固的重要影響。
在古代社會,常常有“世代忠良”、“書香門第”之說,這其實就是一種家風延續的縮影。不僅名門望族有嚴謹的家風,嚴格的家教,嚴厲的家訓,甚至嚴酷的家法。即便是普通人家,也有自己的家風,比如“人窮志不短”。這種風氣成為當時家庭管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道德習慣。
陸游曾寫過26則家訓,他把自己為官的體會傳承到孩子們身上,告誡他們“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無可憾也。”意思是做官不及務農好,不做官躬耕謀食當農民也沒什么遺憾的。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要數曾國藩家書,無論軍務政務多么繁忙,曾國藩從來沒有忘記對子女的教育,對家風的沿襲還結合了自己讀書做官的深刻體察,按照當下的話說,叫做“與時俱進”,使得曾家家風如開源活水,不拘泥刻板,無論治學治家,無論身處順境逆境,他總結出的那些人生信條都很有針對性,可以說是家族生生不息,子女好學上進的制勝法寶。
在物質文明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家風作為精神文明存在,對家庭的管理也成為社會管理重要的一部分,形成社會公序良俗的一種道德自覺,并在較大程度上發揮了正能量。
社會發展到今天,相對于物質文明的巨大發展和對沖,精神文明的相對滯后顯得特別明顯。家庭作為社會細胞,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被強大的物質力量裹挾,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傳統的“仁智禮義信”風氣不復存在,即便一個家庭成員基本的責任、道義也被強大的權錢觀念吞噬,社會斷裂更加明顯。
最簡單的事實,中國家庭教育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近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特別是“獨二代”比例的升高,“421”結構的家庭越來越多。兩代人對“小公主”“小皇帝”的溺愛,似乎漸漸成為一些家庭的“新家風”。
家長們一方面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跑偏出軌,家庭教育價值觀念混亂,爺爺奶奶是一種想法,爸爸媽媽又是另一種想法,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念都如此混亂,更別說一個社會了,一個家庭的風氣都如此模糊混沌,社會風氣如何能夠清純醇厚,形成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核心價值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社會風氣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每一個家庭都有責任感,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有責任,如果每一個家庭講求誠信,這個社會就會更加誠信,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很友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家風好了,社會風氣才會好。當然,好家風也需要社會的培育。不久前從國家層面提出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長遠看是非常有利于塑造新家風的。
好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從長輩開始,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需要吸取中國傳統家教的營養,崇尚禮節、道義、責任、仁慈、誠信、勤勞等基本品格;還需要有樂于傳承和繼承的自信。如此,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觀。重慶晨報評論員 王方杰(原標題:中國好家風該如何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