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國內(nèi) >> 瀏覽文章

民樂 如何叫人更愛它

2014/5/27 10:01:08 點擊數(shù): 【字體:

 

民樂 如何叫人更愛它

 制圖:蔡華偉

  如今,民樂似乎已不再為生存操心:學琴、考級的孩子不少,不同級別的樂團也都找到了自己的舞臺,票房也還不錯。但在不少專家眼里,從民樂教育到民樂表演、創(chuàng)作,還是少了一股精氣神。

  ——編 者

  5月中旬,中央民族樂團的品牌節(jié)目《印象·國樂》在杭州大劇院上演。“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篳篥、箜篌、鳳首阮、葫蘆琴、蓮花琴、瑟、雷公鼓……61款76件仿古樂器,演繹“民族聲音”,民樂與舞臺劇交融的新形式,也讓觀眾對民樂有了新的認識。

  此前,《印象·國樂》已在北京、上海演出十余場。政府支持、樂團努力,近年來,民樂市場似乎已渡過了難關,演出常態(tài)化,票房也不錯。民樂,雖已不再為生存發(fā)愁,但在許多專家看來,民樂想更進一步拓展觀眾群,還要做不少努力。

  報班考級的學生多,真心喜愛的少

  學習民樂,已經(jīng)熱了好一陣子了。報班、拜師、考級,每年都有許多孩童拿起民族樂器。據(jù)了解,2013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僅古箏銷售年產(chǎn)量同比就增長27.4%,收入突破2億元大關,近10年一直保持著10%的年增長率。

  每年涌入民樂學習大軍的孩子們,曾經(jīng)被民樂老師分為幾類,一是為了當特長生,為升學加分;二是學一門樂器是時尚,在學習西洋樂器成風的時代,學民族樂器不但顯得有傳統(tǒng),相對而言也比較省錢;三是未來想當個樂手;四是認為學民樂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利,因為這是一種藝術修養(yǎng)。

  “我們帶孩子來學習,只是想增加點音樂素養(yǎng)。”這是許多家長的說法,但很多民樂老師卻認為,帶著功利目的來學習的相當多,其實就是為了考級。

  雖然近10年來民樂的普及速度驚人,但46歲的二胡演奏家陳軍卻看出了問題。他認為,在如今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孩子學民族樂器很多是“批量生產(chǎn)”。帶有強迫性的學習,容易讓人厭倦、逆反,因此不少孩子成年后,反而不再鐘情民樂。

  “沒有情趣就不可能傳承民樂精髓。”陳軍認為,民族樂器傳承過去靠口傳心授和精神涵育,培育的是情趣和鐘愛。“習琴始于指而養(yǎng)于心,練功始于腕而聚于神。優(yōu)劣不是重點,逐高下者,術也。”陳軍說,應試教育下“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是缺少文化涵養(yǎng)的技術,只為考級來學習民族樂器,學不到精華。陳軍建議,民樂教育應該多姿多彩,“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承還是不能斷。他特別倡導“樂社”這種學習途徑,讓老師“一對一”地從技藝、文化等方面對學生言傳身教。

  在民族樂器的學習中,相比而言,古箏、二胡最熱。據(jù)去年的粗略統(tǒng)計,在青少年中,全國學古箏的有上百萬人,學二胡的有60多萬人,學揚琴的有50多萬人,學笛子的也有40多萬人。“孩子喜歡什么,最好由孩子的興趣來定,千萬不要跟風,跟風的后果就是前功盡棄。”陳軍說。

  專業(yè)畢業(yè)生多,能干上本行的少

  音樂學院、藝術院校,如今民樂系不愁生源,但能找到對口工作的卻寥寥無幾。少數(shù)人靠授課為生,還算沒離開專業(yè),但大多數(shù)人不得不改行。

  學笙的歐杰,2005年從南京藝術學院本科畢業(yè),2009年研究生畢業(yè),始終沒找到對口工作,最后到公安消防部隊南京士官學校任職。他的幾十個同學,大多數(shù)也都改了行。歐杰很苦惱,“學了那么多年的專業(yè),一直用不上。”

  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都是培育民樂表演和創(chuàng)作人才的著名學府。康婭妮本科學的是二胡,畢業(yè)后又讀二胡研究生,但現(xiàn)在還是找不到工作,在中央民族樂團只聘用了一年,隨后就不知道該去哪里了。“幾十個同學中找到本行工作的極少,整個北京就那么幾個民樂團,職位少得可憐。”說這話時,她顯得很苦悶。

  在“正規(guī)軍”民樂團找職位極其困難,民間的大量民樂團卻繁榮火爆,但活躍在鄉(xiāng)村基層的樂團也不需要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只要有基礎,再實踐一段,就能勝任了。”曾任江蘇蘇州吳江區(qū)文化館館長多年的沈泉生介紹說。

  這么一來,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生最好的去向,就是開班授課教學生,好在學生日益增多。但對這種狀況,陳軍似乎更憂慮:“民族樂器的傳承主要靠表演,忙于教課脫離舞臺實踐,沒幾年就荒廢了。一批批專業(yè)人才就此浪費。”

  樂團職位稀缺,加之職業(yè)壽命長,每年大量的民樂本科生、研究生難有出路。“對民族音樂人才,尤其是民族樂器人才的培育,應當統(tǒng)籌規(guī)劃,不能聽之任之。”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趙季平說。

  海內(nèi)外演出場次多,被記住的新作少

  自從“女子十二樂坊”用流行音樂形式演奏民樂、走紅國際舞臺后,在當下,民樂應展現(xiàn)怎樣的姿態(tài),業(yè)內(nèi)人士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對民樂拓展新形式,有的反對,有的支持,有的認為可兩條路并行不悖,一種是保持原來的韻味,一種是與各種市場形式相結合。

  事實上,表演形式的拓展一直在探索,可謂多種多樣。同時,品牌演出、常態(tài)化演出、票房看好,中央民族樂團的《印象·國樂》即是其一。種種探索,觀眾早已接受,專家們似乎也大都肯定。

  但不可否認,演出雖進入常態(tài),高質(zhì)量的演出依然不多,舞臺上最受歡迎的,仍是經(jīng)典老曲目。“其實近些年新作問世不少,可人們記住的不多。因此,民樂新作的傳播不能僅僅依靠舞臺,還要借助新媒體。優(yōu)秀的作品需要反復播放,否則很難深入人心。”總政歌舞團青年作曲家趙麟這樣認為。

  “民樂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繼續(xù)開掘。在傳承精髓的基礎上,不妨多采用新形式、新手法。對年輕一代觀眾而言,形式的現(xiàn)代化十分重要,不然就會產(chǎn)生距離感。”“吳氏策劃”近20年一直將民樂推向國際市場,在總經(jīng)理吳嘉童看來,新的傳播方式不僅對國內(nèi)年輕觀眾有吸引力,而且還能貼近國外的年輕觀眾。今年1月24日,在瑞士琉森市的KKL音樂廳,中國春節(jié)民族音樂會拉開了2014年新春巡演的序幕,長達20天的行程中,浙江民族樂團分別在瑞士、荷蘭、德國、匈牙利和奧地利5國為歐洲觀眾演出了8場。

  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民樂,也成國際舞臺一景。趙季平的民樂作品蜚聲海內(nèi)外,從美國、澳大利亞一直演到德國,5月10日,香港中樂團又舉辦了趙季平作品專場音樂會,法國薩克斯管演奏家克里斯蒂安·維爾特演奏的《絲綢之路幻想組曲》令現(xiàn)場觀眾感到驚奇與震撼。

  在民樂創(chuàng)作中,許多作曲家的作品都與西洋樂器相結合,還不斷被交響樂團演奏,趙麟創(chuàng)作的大提琴與笙協(xié)奏曲《度》,不久前由中國愛樂樂團等樂團演出,大提琴家馬友友、笙演奏家吳彤和趙麟成了“黃金組合”。趙麟認為,民樂的視野一定要開闊,必須與世界性的藝術語言相融合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去”。他認為吳彤就是典型的成功范例。

  吳彤5歲隨父親學笙,1994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1992年參與組建輪回樂隊,在搖滾樂隊中脫穎而出。1999年,吳彤結識了馬友友,成為絲綢之路樂團的成員。幾年來,他隨樂團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不僅學習了世界多個民族的音樂,也進一步地將中國音樂帶到世界。一個民族樂器的演奏家,擁有這樣的經(jīng)歷確實不多,但也顯示出一種方向。 (原標題:民樂 如何叫人更愛它)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4-05-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