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眾多“80后”、“90后”對端午節的關注焦點大都集中在兩點:吃什么樣的粽子和假期去哪里玩。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早已被人淡忘,文化味也越來越淡,“吃”和“游”逐漸成為過節的唯一主題。
“吃”和“游”逐漸成為節日的唯一主題,這看上去的確有點遺憾。但換個角度想想,這種方式終歸是每個人主動選擇的結果,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符合大家的意愿。平日里忙著上下班和日常瑣事,小長假給了大家一個從中解脫出來的機會,闔家老小一起旅旅游,親朋好友一起聚聚餐,既促進了情感的交流,又是一種放松和娛樂,也沒什么不好。
只不過,當我們過完五一、過完端午,再回過頭來想一想,這兩個節日除了吃沒吃粽子,似乎沒啥區別。在節日里聚餐旅游雖然挺好,可如果每一個節日、每一個假期翻來覆去都是這一套,時間長了我們會不會漸漸厭煩?當我們感到厭倦的,想要重新拾起傳統節日的民俗內容,想找回其中的深厚內涵時,會不會發現很多東西已經被慢慢遺忘,再找回來相當困難?
所以,我們雖不必為了讓端午節變得更像端午節,而強迫著大家放棄主動選擇的、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過節方式,但也不該任由傳統節日的精髓一去不復返。一些博物館、民俗園、旅游景區應主動承擔起保存、傳承端午民俗的責任,等到大家普遍對每一個節日都大同小異的情況感到厭煩的時候,等到復古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這些被完好保存下來的民俗就能夠“發揚光大”。
例如今年端午期間,湖南資興、湖北武漢、黑龍江五大連池等地都有龍舟賽,既然要玩,各地舉辦活動的時候就不妨玩一個“全套”,比如說像天壇重演祭天儀式那樣,通過演員表演,游客互動等方式,讓大家對佩香囊,門戶懸艾,掛雄黃袋,穿五毒衣,飲雄黃酒,沐浴蘭湯,祭粽等風俗有一些更多的了解。這樣的活動不求立竿見影地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但求傳承與保存。只要我們尚未忘記傳統,只要不斷地有人對民俗文化產生興趣,其影響力就會在波動發展中慢慢地擴大。
正如筆者去年這個時候在相關評論中所說,要讓民俗在保存、傳承中盡可能地發揚光大,讓80后、90后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興趣,還要給傳統節日穿上時尚的馬甲。拿端午節來說,它的起源最初是跟夏至節氣有關,夏至時節天氣濕熱,極易造成人們身體不適,所以避瘟保健才是端午節最早的核心內容。其后,隨著歷史的演進,人們才逐漸在端午節俗的內涵中增加了紀念屈原的主題。
那么,在大家越來越關注健康,都市人越來越渴望親近自然的今天,我們除了紀念大詩人屈原,也可以更多地側重端午的保健傳統,把現代的養生、健身理念融入其中。此外,端午節天氣漸熱,人們已經穿起了短褲短袖,而蚊蟲又不像酷暑時節那么肆虐,這個時候去劃船、玩水再適宜不過,所以端午節也可以搞成“親水節”,除了龍舟競渡,還可以玩一些水上拓展項目,讓大家在戲水降溫中收獲開心與健康。
文化傳承本就有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事物的發展也會有一個波動的曲線,所以我們一方面不必對傳統民俗的式微過于糾結,另一方面對于傳統節日也的確應該“且過且珍惜”,盡可能地把其中原本就蘊含著的現代理念發掘出來,加以時尚的包裝。在保存、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節日完全可以成為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原標題:評論:端午民俗,且過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