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的傳承,不是簡單把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就完事,也不是簡單把一兩項民俗活動搞成有國際友人參與的比賽就完事,它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內核,讓最有魅力的因子全部都釋放出來。
剛剛結束的端午假期,因為遇上了“六一”兒童節,變得溫馨而又充滿童趣。這邊廂全國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劃龍舟比賽,不僅本地人參與,不少地區還迎來了國際友人參賽,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大有影響世界的趨勢。那邊廂,由于恰逢“六一”兒童節,親子游大軍浩浩蕩蕩向周邊旅游景點出發,各大游樂園、公園全都是家長和小孩,嬉笑聲此起彼伏。而各大景區景點里,各大超市里,不同品種的粽子琳瑯滿目,價格適中,因為粽子和龍舟,讓不少人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熱浪。
然而熱熱鬧鬧的背后,看似傳承得很好的端午民俗,也在一步一步遠離現代生活。筆者端午當天看了一則關于端午民俗的采訪報道,感觸頗多。一位在浙江旅游的游客,只顧著到處游玩,似乎忘記了端午吃粽子這回事,接受采訪時才表示,晚上回家再吃粽子。在問及對端午民俗的認識時,絕大多數的人都回答是劃龍舟和吃粽子,至于由來,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說得清楚。會不會包粽子?絕大多數人表示不會,一位大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人們都怕麻煩,不愿意去碰這些東西,買現成的粽子吃了就好,價格也不貴。現實情況也正是這樣,幾年前農村還家家戶戶包粽子,現在很多人也不包了,嫌麻煩。
對于端午民俗,以前城市里并不重視,直到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才一石激起千層浪,爭論此起彼伏,端午也順利與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成為我國的法定假日。但是即使已經成為了法定假日,從筆者的感受來看,這幾年對端午節的重視,都集中在賽龍舟和吃粽子上,各地賽龍舟熱火朝天,吃粽子都趕上中秋吃月餅的架勢了,端午民俗越走越形單影只,越來越多的人對端午的認識,就只停留在龍舟和粽子上。但是,這并不是端午民俗的全部。在江南一帶,端午節有小孩佩香囊的習俗,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而在筆者的家鄉廣東吳川,端午節更有門口神龕掛艾草,用艾草煮水洗澡的習俗。記得小時候,端午節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母親會采摘新鮮的艾草,放在沸水中反復煮,一時間清香四溢,而小孩則坐在大澡盆中,浸泡在艾草熬成的洗澡水中。當年,用艾草煮水洗澡,是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小孩都必須要做的事,但是現在已經不再是必做之事了,因為就連粽子,都不再是自家包的了,即使大家都想念自家包的粽子,結實香糯,非常好吃,與超市買的有天壤之別,但是要么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包,要么會包的不愿意麻煩。
很多人會想,為什么要做包粽子、洗艾草澡這些無聊的事?一定要說必須這么做的理由,其實也沒有,但是傳統民俗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這種傳統,往往是我們認為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標識。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么東西吸引了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參觀者?這不能不歸功于韓國江陵市政府對民間無形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有效的保護。正是這一舉措,使得一個民間節日成為江陵文化的標志,韓國民族精神的象征;成為一種無形文化遺產,供人類享受;成為外界認識韓國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個窗口。
我們應該反思目前這種推廣和支持傳統民俗的方式,傳統民俗的傳承,不是簡單把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就完事,也不是簡單把一兩項民俗活動搞成有國際友人參與的比賽就完事,它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內核,讓最有魅力的因子全部都釋放出來。今年端午節與“六一”兒童節相遇,原本應該是傳統民俗傳承的好時機,家長們可以帶著小孩去學習包粽子,去學習做香囊,去洗一次艾草水澡,而不是僅僅去蕩蕩秋千摘摘水果。蔡華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