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又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本,其產業化發展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傳承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效的保護,而旅游開發是積極的保護傳承方式。當前,我國越來越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的有機融合,強調“保護誰、誰傳播、為了誰”的人本意識,通過活態分級保護、活態演繹傳承、活態旅游開發,探索從重視“物”轉到重視“人”的“人本范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
活態分級保護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活態的“人”,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有著“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活態化特征。因此,對“傳承人”及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和文化生態環境進行活態保護就顯得尤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心應當逐步從“物”轉移到“人”,實施以活態的“人”為主體的三層分級保護。
核心層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因此不僅要讓“傳承人”生活得有尊嚴、有價值,更要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保護與開發。一方面要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生活水平,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設立傳習場所,給予政策扶持,激勵他們招收弟子傳承自己的技藝。
中間層是對文化空間的保護。盡管“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但脫離與之密切關聯的文化空間,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環境。文化空間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與延續的文化土壤。為此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文化空間得到整體性保護和開發,使得各級“傳承人”能在真實的環境中得到本真性保護并實現活態傳承。
外圍層是對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文化生態環境除了包括文化空間以外,還包括其外圍的區域文化生態環境。因而也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聯內容。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社區、進景區,舉辦民間文化藝術節等方式,彰顯其文化旅游經濟價值,增強民眾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區域文化生態環境中得到活態開發與傳承。
活態演繹傳承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關鍵。“傳承人”活態傳習能夠有效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而其在空間上的傳播方式則需要創新。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和地域性特征更顯著,盡管在形式上更便于傳播,但在內容上卻不易被外地游客理解和接受。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是其“傳承人”及文化空間,縱然有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但對大多數游客來說是陌生的,難以在短時間內對其產生深刻的理解,因而需要進行活態演繹傳承。應當充分挖掘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創作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使更多民眾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本地居民“守望精神家園”的熱情。
同時,各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藝精品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鮮活素材,文藝工作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斷地演繹創作,既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傳播,又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佳作。為此,在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要突出文藝工作者的傳承地位,激發他們文藝創作的熱情,搭建對外傳播的平臺,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的影響力。
活態旅游開發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出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人”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對“傳承人”保護上,還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了誰”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維系民族文化血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又能保護民族文化基因,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要實現這兩大任務,就必須讓廣大民眾這類“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之間具有雙向互動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旅游開發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方式。為此,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旅游消費的各項要素中,讓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在游客面前,全方位吸引游客參與體驗,增強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湖北省宜昌市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枝江手工布鞋技藝”,按照村落再造模式建成三峽步步升文化旅游村,形成了集布鞋文化研發、手工布鞋生產、遺產旅游開發、婦女就業培訓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實踐表明,掌握手工技藝的鄉村婦女作為“傳承人”,在參與文化旅游活動中獲得了發展機會,有助于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同時也豐富了到訪游客的旅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旅游開發中,要防止旅游開發的過度商業化、低級趣味化和庸俗化。為此要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對旅游開發的適宜性做出科學評價,選擇合適的旅游開發模式,并把握好旅游開發的“度”,在滿足游客休閑消費需求中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雙贏。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核心價值觀不在“物”而在“人”,其保護傳承及旅游產業化開發要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基于“人本范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既可以滿足廣大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休閑消費需求,反過來又能增強“傳承人”的文化自豪感,增進廣大民眾的文化自覺,激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代相傳。
闞如良 史亞萍(作者單位: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編號12BMZ0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