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獲得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的廣西侗族大歌歌師吳光祖,在給小歌手們授課。
在6月14日全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日前在京頒出。北京花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王秀蘭、天津風箏魏制作技藝傳承人魏國秋等全國60位杰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獲此殊榮。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表示,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靈魂。尊重傳承人,調動和發(fā)揮傳承人的積極性,是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如聘任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員;設立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倡導、鼓勵傳承人將寶貴經驗予以總結概括,上升到理論高度;聘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為研究生導師;組織專家制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相關標準等。他強調,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是持久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根本。
“現(xiàn)在,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為傳承人提供了傳承技藝、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廣闊舞臺。”王秀蘭說,這個榮譽會激勵自己更加忠實地傳承手中掌握的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蕭放認為:“中國夢的核心思想是追尋符合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強國夢。每個人,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無疑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主人,大家共同努力才會讓中華文化惠澤世界。”
“薪傳獎”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至今已舉辦三屆,是我國首個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yè)工作機構設立的國家級專業(yè)獎項,旨在表彰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出杰出貢獻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杰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60名。本屆首次設立“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貢獻獎”,以表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