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南一個小村莊的草臺班子到如今蔚為大觀的“小百花”,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伴隨和見證了越劇的歷史和流變。5月,“小百花”迎來了30歲生日。繼“小百花”在杭州站“滿城盡看小百花·越看越精彩”巡演落幕,6月24日到29日,“小百花”將移師國家大劇院,帶來新編越劇《二泉映月》、“原生代”版《五女拜壽》和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
“小百花”青春不老的秘訣在哪里,地方劇團如何走市場,越劇未來發展何去何從?日前,“小百花”掌門人茅威濤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欄目,暢談與“小百花”的不解情緣,探討地方戲的市場拓展,展望越劇的創新和未來。
——編 者
融合古典與時尚元素,發掘戲曲“詩性”魅力
“小百花”30年慶典活動選擇《二泉映月》作為開幕大戲,該劇取材于民間盲人音樂家阿炳的坎坷人生與藝術創作歷程。劇目創作不僅僅停留在描寫阿炳生平的層面,而是順著“尋找”這個主題,去揣度他所經歷的幸與不幸,再現其創作的心路歷程。
我演的阿炳,是一個浪漫的、唯美的、漂亮的阿炳,靈魂深處流淌著不朽的音樂,他就是我們記憶中所追尋的音樂家。杭州首演后,有觀眾形容這個劇是“小蝌蚪找媽媽”。劇中的阿炳看似在尋找母親,但也在不斷地叩問“我是誰”,這實際上是在呈現哲學命題,提升了越劇對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層次。
《二泉映月》這部戲是“小百花”對詩化越劇的創新和延續。1989年,“小百花”借用電影蒙太奇手法,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演繹了《陸游與唐琬》,拉開詩化越劇的序幕。從1991年首演的《西廂記》,到后來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自日本文學名著的《春琴傳》、驚世駭俗的《孔乙己》和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 “小百花”一直在傳統基礎上發掘戲曲的“詩性”魅力,從劇作改編到導演語匯,從燈光舞美到化妝造型,都講究寫意精神,讓古典戲劇與現代時尚元素融合。
“小百花”從創辦起,就以青春靚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小百花”的詩化實踐,是對戲曲美學的追求,也是其永葆青春的秘訣。通過不斷開拓劇目,吐故納新,“小百花”鑄造了越劇靚麗、時尚、年輕態的形象。現在,“小百花”的戲迷們漸漸走出了“老齡化”,大批年輕人愛上了越劇這個傳統劇種。
既要認祖歸宗,又要大膽創新,延續越劇生命力
地方戲如何走向市場,這是“小百花”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越劇要想延續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須創新。劇團創新,不僅是導演、編劇、舞美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戲曲表演的核心——演員的創新,這就既要吸收前人精華,又要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去塑造人物,“拿技巧為我說話”。優秀的劇目首先要把“人”給立起來。所以,我希望“小百花”的演員們能“用技巧為人物服務、為劇目服務”。
在創新過程中,要把握好變和不變的關系。既要堅持3個“不變”:堅持越劇的寫意性不變、堅持以女子越劇為主體不變、堅持浙江方言不變,唯如此越劇精髓才不會變。說到“變”,我認為越劇要在“認祖歸宗”的基礎上“得意忘形”。越劇從昆曲中吸收了豐富的人物身段和做工程式,跟昆曲比,越劇太年輕,但正因年輕才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既要“認祖歸宗”,學習昆曲中的精華,同時應該“得其意而忘其形”,大膽創新。現在,“小百花”正嘗試把昆曲的經典劇目《牡丹亭》移植成為越劇,希望能推出這個時代觀眾所喜愛的作品。
另外,戲劇創新還要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小百花”采取學院制和科班制聯合培養的方式培育人才。學院制能保證演員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的培養,“小百花”的青年演員們會彈古琴、會書法、會繪畫,演員胸中有多少墨水,就能流淌出多少意蘊。而科班制則延續京劇傳統的師徒制,一個老師盯著一個學生“坐科”,練好下腰、唱腔等基本功。現在,“小百花”的青年演員已經完全可以擔綱主演,第四代“小百花們”歷經5年聯合培養后上演的畢業大戲《步步驚心》,也取得了不錯反響。
當然,“小百花”在創新過程中會遇到諸多質疑,這是越劇藝術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我不怕質疑,一個劇團不可能所有作品都取得成功,通過對比,總會有好作品留下。我的個性中有一種撞南墻的勇氣和堅持,對于越劇創新,我有自己的看法,也接受觀眾的吐槽,“小百花”就是要在質疑中不斷探索和發展。
讓杭州“小百花”成為紐約百老匯一樣的文化名片
越劇是一個“接地氣”的劇種,生于農耕時代、源于農村草臺,如今越劇發展形成了兩條路,一是下基層,去田間地頭演出;二是進劇院,找到與現代化城市的契合點。
扎根基層演出,在江南富庶地區也能活得很好。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小百花”每年演出有70%都在農村。但現在社會面臨轉型,都市文化的發展將越劇藝術日益邊緣化,國有越劇團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175個減少到現在的20多個,顯然越劇沒能跟上城市的發展。“小百花”提倡戲曲都市化,將越劇帶進城市,注重越劇和城市文化互生的關系,爭取在城市舞臺上打拼出一片天下。
互聯網時代,越劇發展又迎來新挑戰,“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經行不通,越劇必須做出改變。“小百花”要成為當下中國戲曲中有影響的、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市場化劇團,就必須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這個品牌涵蓋作品創作、團隊打造、營銷攻略。其立根之本一定是作品,其次靠宣傳。現在我們正在西湖邊建設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它有3個劇場:每天上演大戲的大劇院、經典水鄉戲臺和專門演實驗越劇的“黑匣子”。藝術中心還開設越劇博物館,并進行世界戲曲藝術文化交流。未來藝術中心會聯合有實力的企業家成立經營公司,采取“事升企,企代事”的模式,讓事業升為企業來管理,企業代替事業來經營。我們力求將小百花藝術中心打造成杭州的一道風景、一個文化名片,打響“游西湖、喝龍井、看小百花”的口號,讓杭州“小百花”成為紐約百老匯、英國愛丁堡一樣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