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一段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新安漢函谷關見聞

2014/6/19 10:35:48 點擊數: 【字體:

一段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新安漢函谷關見聞

漢函谷關關樓東部 資料圖片

    “那兒,就是俺們的土長城。”家住河南新安縣城關鎮的楊老伯這樣告訴記者,“絲綢之路的第一道坎兒嘛,誰都知道。”老伯口中的“土長城”指的便是眼前的漢函谷關。由洛陽出發,沿310國道西行20公里,就看到了這座兩千年前的宏偉建筑。未近關門,延綿的城墻已映入眼簾,中央兩層城樓上,是茅棚狀石屋,下層的拱形門洞貫通東西交通,南北兩側的土丘,就是傳說中的“雞鳴臺”和“望氣臺”。一條黃土路貫穿城墻之下,直指天邊。雖然周遭少有人跡,荒草迷離,但夕陽下的漢函谷關依然威嚴壯觀。

    始建于公元前114年的漢函谷關,是歷史上著名的關塞,也是絲綢之路自洛陽起點西行必經的第一關。據《水經注》載,漢關初建時仿照秦關形制,關樓高聳,兩側雞鳴、望氣二臺相對而立,左右關塞橫亙,南貫洛水,連接宜陽散關,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黃河,宛若綿延百里的長城,規模宏大,氣勢甚為壯觀。唐宋之后,漢關漸漸失去防御的功用而被冷落,并歷經戰亂破壞和風雨侵蝕。為了恢復雄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據《新安縣志》載,最后一次大型修復在1923年。修復后的關樓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層。頂部為四角亭閣,飛檐畫棟,高聳云天。中部為方形閣樓,襟懷澗水,臂倚青山。樓中的十字通道各有一門,皆有楹聯鑲嵌。底部為城門,城垛錯落,巍巍壯觀。城樓正中有一拱形門洞,寬約四米,可供東西交通之用。遺憾的是,重修的關城在1958年“大煉鋼鐵”中被嚴重毀壞,如今只有下邊兩層尚存。

    2007年10月11日,新安漢函谷關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絲綢之路捆綁項目申遺預備名單。為了保護漢函谷關遺址安全,做好漢函谷關申遺工作,根據申遺的有關要求和漢函谷關保護規劃,2008年4月,新安縣成立了函谷關周邊整治指揮部,開始對遺址周邊環境進行治理。

    “自打維護工作開始,省市縣文物局長都帶著工作組,把這里當成現場辦公室了。”新安縣漢函谷關保護管理所的王洪超告訴記者,“我們每次來都蹲在墻頭看,爬到城墻上視察,烈日當頭,個個都曬得通紅,像我們的局長一樣。”他口中的“我們局長”,是新安縣文物局副局長王欣。

    “其實,我們的工作與政府支持群眾擁護是分不開的”,王欣介紹,為了做好發掘保護,縣財政投入5000多萬元,中央撥款2000多萬元對漢函谷關本體進行了加固,修繕和維護,對其周圍的住戶實施拆遷異地安置,對遺址內進行樹木移植,垃圾清運,通信線路遷移及河道清淤,并將漢函谷關保護區域分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維護。考古方面,自2008年至今,有關部門先后對漢函谷關遺址進行了三次文物勘探調查工作,鉆探面積13.9萬平方米。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325平方米,基本明確了漢函谷關遺址的關防體系,并明確了關城南墻和東墻位置。2013年,關城東墻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絲路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這種開放包容互相學習的品格,我們應該薪火相傳。對新安來說,這種精神的標志就是漢函谷關。”王欣說,“保護好絲綢之路,讓后人們去感悟、去緬懷、去學習和傳承絲路精神,是我們文物局該做的事情。”下一步,當地將以漢函谷關申遺為契機,在遺址周邊建成漢關古城文化產業園,作為絲綢之路申遺和文化展示的延伸和補充,一方面也可解決遺址周邊的民生問題。

    站立關門之下,貫通東西的黃土大道上,深深淺淺的痕跡依稀可見,王欣告訴我們,這是當年古絲綢之路上來回行走壓出的車轍印。可以想象當年由洛陽去往長安的商隊駝鈴歡唱,碧眼金發的異域商人,已經將從西域帶來的香料果種銷售一空,滿載綾羅綢緞、茶葉瓷器返回家鄉……(本報記者 劉先琴 本報通訊員 李易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06-1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