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21日在海口舉行。這是國內首次圍繞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召開的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7家科研院所、文物局、博物館等聯(lián)合發(fā)布了《南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共同宣言》。
宣言提出,推進南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有利于國際間深化戰(zhàn)略互信,拓展睦鄰友好,聚焦經濟發(fā)展,擴大互利共贏。做好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各省、區(qū)、市要突破行政區(qū)劃的界限,并在考古發(fā)掘、信息互通、物探技術等方面開展互惠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據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于秦漢,延綿2000多年,是連接古代中國和亞非歐地區(qū),海上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大動脈。南海段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線段,海南島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南海水下文化遺產豐富,已出水的瓷器、石雕、銅錢等文物,時間涵蓋南朝、宋、元、明、清時期,印證了早期文獻關于西沙、南沙航路的記載,是我國古代先民到達南海諸島的明證,反映了當時海上貿易的多樣性。
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廳長朱寒松在會上表示,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省區(qū),都是爭取始發(fā)段申遺,但是基于文化線路的完整性考慮,南海段是不可或缺的,所有始發(fā)段最后都必經南海。海南愿意與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山東等兄弟省區(qū)結成“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共同體,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