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絲路申遺,一點不比奧運申辦差到哪去,甚至,價值可以比肩評說。不說為了這個項目申請成功,3個國家走了8年,其中甘苦寸心可鑒;不說陜西世界遺產數目,從最初的1個變為目前的8個,用了整整27年的時間,而我國世界遺產總數,也升至47個。就說申遺成功本身,關系到中國文物保護理念、方式和成果是否得到世界的認可,是否會有更高的國際地位和更大的國際影響力,就可見意義非凡。那么,絲路申遺的現實價值,究竟在哪?
首先,絲路申遺成功,標志著世界對這一遺產的尊重;而起始于長安一路向西的這條絲路,正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財富,正是各國友誼的象征。它不但是物質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地標。
其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然會使與之相關的古遺跡知名度、美譽度大大提高,拉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就像平遙、麗江古城,當年鮮為人知,一旦戴上“世界遺產”的桂冠,就有了“金字招牌”。放眼望去,云岡石窟、曲阜孔廟、皖南村落、廬山九寨等等,哪一個不是現在旅游的熱點?哪一個沒有創造出旅游經濟的奇跡?
再次,它將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人文情懷作出貢獻。比如絲路項目由最初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論證之后,易名為現在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就清晰地界定了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是現在的西安,澄清了認知的誤區。還有,絲路是一個世界的概念,它超越了一國的疆域,把沿路各國乃至世界各國聯結起來,給人們帶來超越個體、超越種族、超越國家的思考,繼而從整個宇宙思考世界。絲路跨國申遺,本身就是國家之間合作多贏的典范,不但是對歷史貿易往來、互利互惠的回放,也是對現在和平共處世界大同的向往。沿著這條絲路,開拓更多“絲路”,人類就能找到遠離戰爭的伊甸,聽到遠離野蠻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