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路網沿途有很多文化遺跡
比利時和法國鐘樓
歷經26年,“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最終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界申遺的形式于6月21日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跨界申遺”的概念由此走進國內媒體和公眾的視野,成為熱議話題。
在世界范圍內,跨界申遺并不是頭一回。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跨界申遺多達31項,遍及各大洲,最早案例可以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其中,“印加路網”“比利時和法國鐘樓”“維多利亞瀑布”等處可謂各具特色。
印加路網:
推進南美一體化進程
6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批準印加路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請國家為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印加路網位于南美洲,途經6個申請國家,全長約3萬公里,其中6000多公里路段上有古跡遺址。
這條古道是印加帝國在1438年至1532年期間沿著安第斯山脈修建的山路,是當時的統治者傳達政令,印加人生產、生活和進行貿易的交通動脈,其中大部分古道在秘魯境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古道上劃定了273處遺址,這些遺址包括極富社會、政治、建筑和工程成就的遺跡,用于貿易、住宿和儲存等用途的基礎設施以及具有宗教意義的場所。
印加路網的跨界申遺之路歷時十多年。2002年,在秘魯的倡議下,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智利、厄瓜多爾和秘魯6個國家決定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印加路網。考慮到各國工作進度不一以及印加文化影響力的不同,6國分為阿根廷和智利、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3組開展雙邊與多邊合作。
由于規模龐大、涉及面廣,印加路網的申遺方案經過了長期論證,申遺成功源自多方的通力合作。申遺期間,6國定期召開會議,整合政府、非政府組織、民間力量、科研機構等多方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對跨界申遺工作進行協調,為6國制定統一步驟。
據報道,6國聯合申報將對這些國家的一體化進程發揮巨大作用。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這3個受印加文化影響較小的國家也對申遺投入了極大熱情。智利前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代表馬塞羅·斯切林曾向媒體表示:“這是一個推動地區一體化和美洲人民團結的機會,也為加強遺產保護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由于印加古道很大一部分被植被覆蓋,人們仍然無法看到整條道路。6國表示將繼續聯合起來,共同保護和修繕古道。6國在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計劃書中稱,將在不久簽署一個路網總體保護方案。
印加路網獲封世界文化遺產對于贏得保護古道所需的資金支持以及發展旅游業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專家們表示,希望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將為探索和維護古道的工作贏得更多關注和幫助。(本報記者 鄭 苒 編譯)
雷塔恩鐵路:
可移動世界遺產的獨特創新
2008年,阿爾布拉/伯爾尼納文化景觀中的雷塔恩鐵路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雷塔恩鐵路位于瑞士東南部的格勞邦登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松德里奧省,連接起瑞士的圖西斯和意大利的蒂拉諾,橫貫位于瑞意之間的阿爾卑斯山。
作為一條長度為128公里、軌距僅1000毫米的國際鐵路,雷塔恩鐵路因其特別的建筑結構、技術成就及與沿途環境的完美融合而聞名,也因連接兩個國家,成為瑞意兩國共同的文化遺產。雷塔恩鐵路展現了建筑和土木工程學的輝煌成就,它是穿越阿爾卑斯山區海拔最高的一條鐵路線,也是世界同類鐵路中落差最大的線路之一,無需借助齒軌即可攀上海拔2000多米高的伯爾尼納山口;螺旋攀升式高架橋、白雪皚皚的山峰、怪石嶙峋的山谷、壯麗的湖光山色,以及德語區到意大利語區截然不同的城鎮和鄉村風光……在該線路上可看到的景色可謂千變萬化、美不勝收;雷塔恩鐵路對山區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影響,成為20世紀早期利用鐵路連接阿爾卑斯山中部偏僻居民點的典范。
鐵路遺產不僅指鐵路線或機車本身,還包括鐵路沿線的車站、山巒、村鎮、文化景觀等,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這在世界遺產委員會對近年來鐵路遺產的審批中表現得愈加明顯。雷塔恩鐵路至今保存完好,見證了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的過程。正是看到雷塔恩鐵路在遺產學上獨特創新性、傳承保護性、區域影響性上的共有價值,意大利和瑞士兩國決定合作為其申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向鼓勵成員國間的文化合作,這一項目的國際性獲得了高度認可,成為世界上第三條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鐵路線。對于這一可移動的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稱贊其“集精良技術、杰出建筑和優美環境之大成”。
(本報記者 陳 璐 編譯)
比利時和法國鐘樓:
跨國委員會助力遺產保護
比利時和法國鐘樓在“跨界申遺”方面是個特殊案例。它既是逐步擴展型申遺(即比利時鐘樓先申遺成功,法國鐘樓再行申遺),又是跨國聯合型申遺(由比利時和法國兩個國家就同一個主題進行申遺)。
1999年7月,32座比利時法蘭德斯和瓦羅尼地區的鐘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隨后,比利時向法國提出了跨國延伸這項世界遺產的想法。2002年9月,法國北加萊省首府阿拉斯市推出將廣場、市政廳和鐘樓申遺的計劃,就此,“阿拉斯,廣場和文化遺產協會”應運而生。之后,鑒于這一計劃實施的難度較高,協會決定將申遺重點放在法國北部的鐘樓上,并將協會更名為“鐘樓&文化遺產協會”。與此同時,一個由歷史學家、區域文化事務局代表、學者、建筑學家等構成的科學委員會經過認真篩選后,將23座鐘樓列入申遺名單。這23座鐘樓都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是中世紀鐘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經被法國政府列入法國歷史遺產名單。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23座位于法國北部加萊和皮卡第大區,和一座位于比利時讓布盧的鐘樓追加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由56座鐘樓組成的“鐘樓群”被命名為“比利時和法國鐘樓”。由于法國的23座鐘樓申遺是比利時鐘樓的延伸,在“鐘樓&文化遺產協會”的提議下建立了統一監管機構——高級鐘樓委員會,以便更好地推動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瓦洛尼地區與法國北部地區鐘樓保護與開發的跨界合作。自2005年起,該委員會每兩年舉辦一次鐘樓跨國會議,目前已完成的跨國合作包括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鐘樓城市舉辦“鐘樓的歷史”巡展、煙火表演等。
比利時和法國鐘樓建于11至17世紀,它們共同展現了羅馬、哥特、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風格。鐘樓在建立之初是獲得獨立的標志,象征著自由。鐘樓是城市景觀中的第三種塔,可與要塞和鐘塔媲美,象征著貴族的權力。入選該名錄的鐘樓除了市民鐘樓,或市政廳一類提供服務的建筑外,還包括了用作瞭望塔和警鐘塔的宗教建筑。
(本報記者 樊 煒 編譯)
維多利亞瀑布:
成為非洲兩國共同名片
莫西奧圖尼亞瀑布位于非洲贊比西河的中游,贊比亞與津巴布韋之間,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它寬約1.7千米,高約128米。1855年,蘇格蘭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通作為首位見到莫西奧圖尼亞瀑布的歐洲人,選擇用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為之命名,因而這一瀑布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又以維多利亞瀑布著稱。非洲當地人則稱它為莫西奧圖尼亞,意為“像雷霆般轟轟作響的煙霧”。維多利亞瀑布也是贊比亞的莫西奧圖尼亞國家公園和津巴布韋的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是兩國的共同財富。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多利亞瀑布和這兩個國家公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這一遺產地的評價是:贊比西河寬度超過2公里,瀑布奔入玄武巖峽谷,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2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符合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以下標準: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等。
維多利亞瀑布申遺成功后,保護和利用好這個自然資源對于兩個國家來說均有重要意義,兩國都將這一世界遺產地視為國家名片,在促進旅游發展方面做了諸多有益嘗試。例如,改善兩國跨境交通管理,建立一站式邊境檢查站,人員、貨物只停一次就可完成邊檢手續,清關時間將從數天縮短至數小時。去年,兩國聯合舉辦第20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大會,選擇將維多利亞瀑布作為會議舉辦地,進一步擴大了這張名片的國際影響力,為兩國今后繼續合作奠定了基礎,更為推動非洲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在開發維多利亞瀑布旅游資源的同時,在遺產地的保護方面卻走了一些彎路,例如不顧生態平衡過度開發旅游設施、修筑大壩等。為了能夠讓這張屬于兩國的亮麗名片繼續發光,遺產地的可持續開發與保護成為擺在贊比亞和津巴布韋面前最為重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