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但對自古“楚人愛樂”的傳統認知并不深刻。
今日,《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開幕,持續2個月的展覽,云集了包括我省各地博物館的珍貴藏品,這也是湖北各地青銅器最大規模地集中進京展出。昨日,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表示,青銅禮樂器是湖北極具特色的文物,應該利用這些資源,打好文化營銷牌。
多件國寶級文物裸展
昨日,還未開展的展廳臨時對媒體開放,本報記者提前一睹“芳容”。讓人詫異的是,諸如“曾侯乙”青銅連禁大壺、獸面紋青銅鼓等國家級文物,并沒有被護罩保護起來。
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之所以將這么珍貴的文物裸展,首先是因為展廳內的恒溫恒濕,十分適合文物存放,展臺前也設置了屏障,讓觀眾無法直接觸摸。
方勤透露,省博館內共有16件國寶級文物,此次來參展的分別是越王勾踐劍、戰國青銅鹿角立鶴、“曾侯乙”青銅連禁大壺、獸面紋青銅鼓和曾侯乙編磬。
“九鼎七簋”首次團圓
展覽中,有一組蘇家壟九鼎七簋展品,系出土后首次集中展示,十分難得。這組文物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縣蘇家壟一號墓,這組本應該是九鼎八簋的青銅禮器組合,但出土時已散失一件。按照禮制,九鼎八簋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
由于歷史原因,這組文物在挖掘出來之后,分別藏于荊州市、京山縣及省博物館、省考古所4家單位。幾十年來,這組珍貴文物從未同臺展出。也正是因為此次到國家博物館呈現湖北青銅器文化,省博物館才將當年挖掘出來的原件得以集中展示,彌補了多年來的遺憾。據介紹,此次展覽中有不少展品來自荊州、隨州等地市縣11家博物館。
“曾隨之謎”或將破解
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由此,也引出了一個令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隨國,為何頻頻出土的卻是曾國文物?曾、隨到底是何關系?
而此次展覽中,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首次向媒體披露了破解“曾隨之謎”的確鑿證據。
方勤介紹,在近期關于隨州文峰塔墓地發掘文物的整理研究中,發現了一件帶有180余字銘文的編鐘,這些銘文不僅清楚地介紹了當時曾國分封的意義和大致領土區域,更記錄一場重要的戰爭。據記載,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一直打到楚都郢城。楚昭王狼狽地逃到隨國。在隨國的保護下,楚昭王免遭一劫。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王伐楚”。
編鐘上記錄的銘文也詳細介紹了這場戰爭,不同的是,上面記載楚王逃到了曾國。如此吻合的記載,幾乎坐實了“曾隨一家”的觀點。
方勤透露,本月15日,關于“曾隨之謎”的研討會在武漢舉行,來自全國的考古學家將深入地探討研究。
■觀察
打好文化牌 營銷湖北
曾侯乙編磬、越王勾踐劍、鹿角立鶴等等青銅器文物,是我省文化積淀深厚的鑒證。而方勤眼里,這次展覽的意義,不僅僅是向大眾展現湖北青銅器的精美,更是一次文化推廣和品牌營銷。
“展覽的目的不是簡單的陳列,是希望讓全世界的人們來了解數千年前的楚地文化。”方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