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大嶺村保護規劃通過 新建筑限高12米
保護原則:
全面保護、原真維護、適度發展、漸進改造。
規劃范圍:
核心保護范圍:6.29公頃,為傳統歷史風貌集中展現地段。
建設控制地帶:13.03公頃,確保歷史風貌和特色完整性。
村內文物:
19處,其中市級文保2處——龍津橋、大魁閣塔,此外還有區級文保2處、登記保護15處。
文/記者杜娟、張晨
通訊員穗規宣
圖/記者黎旭陽、陳憂子
“蠣江涌頭,半月古村”,有著800多年歷史的番禺大嶺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也是廣州第一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村。昨日,在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主持召開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上,大嶺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獲通過,古村保護有了“護身符”。
現場探訪:
魚骨街巷連水脈 古塔祠堂韻味濃
大嶺村位于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部,東鄰蓮花山、西鄰京珠高速、南鄰石化公路。本次規劃范圍為大嶺村中約、西約建成范圍,面積約19.32公頃。村子背山面水,前有風水堂(荷塘),后有風水山(菩山),還有大嶺涌、蠣江涌水脈環繞,整個村落呈現半月的形狀。
村里還有形制完整的歷史村落格局,以龍津街、升平街為主線的魚骨狀街巷格局完整,并與蠣江涌水脈相連,形成“蠣江涌頭,半月古村”的傳統歷史格局。建筑主要是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多處運用灰塑、磚雕、石雕等傳統工藝,建筑精美樸素,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
龍津橋:番禺最老石拱橋
昨日,記者前往大嶺村一探古村風貌,夏日的午后,整個村子靜謐安詳。據一位陳姓村民講,該村因緊鄰菩山,曾名菩山村,明嘉靖年間改名為大嶺。神奇的是,這個小村子在清代出過1個探花、34個進士、53個舉人,9品以上官員達100多人!曾經的“進士村”如今通過村內遍布的古塔、祠堂彰顯著曾經的滄桑感。
在村口顯宗祠門前的玉帶河上,有一座番禺最古老的石拱橋龍津橋。它建于康熙年間,是由紅色砂礫巖建成的一墩兩孔拱橋。橋墩兩側有較罕見的分水脊,既防止船只沖撞,又可減少水對橋體的沖擊,十分科學。
玉帶橋右側的顯宗祠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距今有500年歷史,整個建筑呈天井結構。祠堂的梁柱以木雕裝飾,上面的人像、圖案、飛禽走獸,栩栩如生。
菩山第一泉 泉水可直飲
而顯宗祠斜對面一河之隔的文昌閣則是一幢三層磚塔,又稱大魁閣塔。它建于清朝光緒10年,塔高約20米。走出顯宗祠,沿著玉帶河邊前進大約500米,在菩山東北方的山腳下,便是菩山第一泉。該泉屬于自然沙濾山泉。泉眼旁邊,幾個村民正排隊接水。村民說,泉水基本不用處理就可飲用。
在泉眼旁的石碑簡介上,記者看到這樣的介紹:清光緒17年(1891年)辛卯科進士陳維湘在山泉旁巖石斜坡上題字刻石,中間刻有“菩山第一泉”五個隸書大字,此泉因此得名。
上萬蠔殼砌成公祠外墻
深入村內,頗負盛名的祠堂要數兩塘公祠,據村民稱:其建于明永樂年間。其外墻用上萬只蠔殼堆砌而成,梁枋以木雕裝飾。公祠門前的一棵菩提樹尤為珍貴,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樹高超過15米,直徑有1米,樹蔭約60平方米,成為現在番禺境內歷史最長久、樹形最大的菩提樹。
如何保護:
核心保護區內
不得新建擴建
保護規劃設立了6.29公頃的核心保護范圍,是大嶺村傳統歷史風貌的集中展現地段;還有13.03公頃的建設控制地帶,確保大嶺村歷史風貌和特色完整性;此外,在村域以外,還設立了64.53公頃的環境協調區,主要保護大嶺村周邊自然地形地貌。
在核心保護區內,規劃要求除確需建造的建筑附屬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不得擅自新建、擴建、取消道路,應保持魚骨狀的道路格局與景觀特征。
目前村內95%以上的建筑是1~3層,少量為4層,傳統建筑大部分不超過10米。在建設控制地帶,建筑密度不得超過50%,容積率不超過1,新建建筑高度不超過12米,鼓勵傳承和創新根植于當地傳統和特色的嶺南建筑風格,鼓勵使用當地特色材料和傳統工藝。
兩大焦點:
建筑可否分級保護?建議由區里掛牌
對于具體建筑,規劃提出了建筑分類保護與更新的原則。在19處文物的基礎上,本次規劃推薦歷史建筑23處,推薦傳統風貌建筑91處,分別提出保護、修繕、改善、保留、整治五類保護更新策略。
昨日,名城委專家提出:推薦的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都需要掛牌,不要所有的歷史建筑都由市里公布認定,也可以由區里認定,歷史建筑也可像文物一樣分級保護,更好地做到應保盡保。
歷史名村怎發展?鼓勵村民保護利用
規劃提出,在保護大嶺村歷史風貌的同時改善鄉村生活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規劃提出合理配置社會停車場,除了保留1處現狀1008平方米的社會停車場外,還建議另增1處停車場。保留現有村衛生站、村委辦公樓、幼兒園、大嶺村小學、公共廁所等,并將根據旅游發展需要適當配套旅游服務設施。
會議提出,應做分類的名村保護利用研究,除了保護規劃外,還要又保護又利用,鼓勵和引導村民主動做好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