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崛起已然促使國際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發生巨變的大背景下,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從而在根本上改變當今世界的學術格局,這是中國學術界、思想界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6月25日,在“方法與路徑: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學術研討會暨《文史哲》英文版首發式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的3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青島,圍繞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及其實現路徑,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不乏言語上的激烈交鋒。
據悉,這是國內主流學界圍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目標,第一次就此論題進行集中討論。
探尋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究竟在哪里,是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在自由、開放、坦率的氛圍中,針對這一問題,與會學者從語言與翻譯、意識形態、東西方文化隔閡、中國文化認同、國際化標準等多個方面展開論辯。山東大學教授陳炎認為,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必須克服漢語障礙,在大力發展翻譯的同時,要針對全球化過程改造漢語,以使漢語更容易被外人掌握。同時要樹立國際化的標準,積極解決現實問題。《文史哲》英文版執行主編王心揚則認為,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的翻譯難度較大,在具體實踐中,能否“既忠實于原作,又能準確地以英美讀者能夠接受的方式行文”,是“最關鍵、最具挑戰性的工作”。《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仲偉民指出,在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意識形態的誤導及對傳統文化的過度自戀,這種傾向在之前幾十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已經非常明顯,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走出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平則強調,要“走出去”,傳播那些被閹割、被僵化、被規范的東西是不可取的。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要盡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有思想的東西。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已逐漸成為國內學術界關心的大問題。在與會學者看來,在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的過程中,要有鮮明的中國品格,保持和堅持住自己的學術傳統,這是這些刊物安身立命的基礎。英文刊要堅持高質量的學術品格,既要堅持中國立場,又要跟國際規范和國際水平接軌,同時還要注重學術影響力的評估。崛起的中國期待著具有中國氣派的學術期刊與世界展開平等、獨立、有尊嚴的對話。
如何與西方學界爭奪國際期刊話語權也是會議的焦點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海明認為,我們應該創辦更多的英文版刊物,成為世界上除美國外有第二多英文刊物的國家,這樣,中國文史哲方面的話語權會就會更加主動。據他介紹,去年教育部有五六家英文雜志申請加入SSCI,雖然做了不懈努力,但最終的結果仍是全軍覆沒。作為回應,他強烈建議中國學界搞一個自己的英文期刊索引,以中國人為主,包攬世界上所有的英文研究期刊,這樣,就能將中國研究英文期刊的話語權慢慢向中國轉移。中國有大量能夠用英語閱讀、寫作、研究中國學術的團隊,應該把相關研究的話語權慢慢控制在自己手上。溫海明表示,或許有學者會說這樣比較狂妄,但不要忘了,中國經濟加入WTO不過短短的十幾年,就已能夠在亞太經濟圈設定游戲規則。這一轉變對學術界掌握國際期刊話語權頗具啟發意義。溫海明的這一觀點在會學者當中產生強烈共鳴。
南京大學教授朱劍認為,英語霸權和西方霸權的表現之一,就是西方學者或者說西方學術界是規則的制定者。我們創辦英文版刊物,其實質是與西方學術展開平臺之爭。誰控制了平臺誰就有發言權。既然我們在批評西方的霸權,那我們自己的平臺就應該是公平的、開放的。只有建設一個公平的、開放的平臺,學術期刊“走出去”才有意義,才有可能在國際學術界站住腳。
近年來,為了服務于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國家有關部門正加大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支持。據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規劃處處長徐青森在會上介紹,今年教育部社科司準備啟動一項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加大對外文學術期刊特別是中國學術期刊外文版的支持力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調研處副處長洪波也在會上詳細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推廣情況。該項目主要是資助中華民族優秀成果以外文的形式在國外主流出版社出版發行,增進國外對當代中國和中國學術的了解,推動中外學術交流對話,提高中國學術在國外的話語權。
有學者認為,隨著此次會議的召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緊迫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