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下關沿江一帶,在民國初期,曾經是最繁華的南京外灘。而如今,這里正在打造濱江風光帶,將要成為新的“南京外灘”。然而,這條濱江風光帶卻因為一個民國建筑重新修改了設計方案,為該建筑和20棵梧桐樹“讓路”,這個民國建筑就是藏身于江邊的民國海軍醫院。(7月9日《揚子晚報》)
德國思想家歌德曾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建筑,往往包含著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集合著老百姓多元化的感情,甚至體現一個地方的精神氣質和人文底蘊,其內在的文化魅力和外在的名片功能,通常會超越老建筑本身,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成為老百姓難以忘卻的文化載體。
近年來,古建筑保護不時觸碰公眾的神經。不論是將老房子單純看成建筑,還是將歷史街區視為“沙漠”,抑或是把保護古建筑與改善民生對立起來,老建筑保護的認知誤區,導致擁有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筑成片地被新建的水泥樓群或者生造的仿古街區所替代,面臨著集體消亡的風險;這一嚴峻而可怕的現實,確實值得我們好好警醒與反思了。
正如建筑學家林徽因所言,“你們現在拆的是古董,有一天,你們后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在發展的話語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資源應該被如何利用,通常取決于哪種利用方式更有效率。然而,在效率或者是收益最大化的現象背后,經常是環境資源和文物資源的巨大破壞。
人們經常將老建筑保護看作是人與歷史的關系問題,但是當我們看到這種關系背后的權利關系和知識問題的時候,老建筑保護才會落入社會學的視角里。“給老建筑讓路”說到底是一種價值排序的歸位,即摒棄利益最大化原則,從守望精神家園的角度出發,來保護老建筑,來進行文化傳承和創新。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工具理性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人們往往會從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出發,試圖理性選擇,實現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為老建筑讓路”顯然增加了新的“南京外灘”的建設成本,但卻為人們留了一個精神家園的棲息地——沒有了歷史的厚重,人們會對城市缺乏認同感和歸宿感。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之后,老百姓對精神厚度的追尋渴望更加強烈。面對老建筑,我們要少一份功利和算計,多一份敬畏和保護。從這個角度上說,“為老建筑讓路”尊重與回應了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富有歷史的味道和人文的氣息。可惜的是,這樣的案例,還太少了。●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