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皮影戲,該咋演

2014/7/21 10:52:52 點擊數: 【字體:

 

皮影戲,該咋演

  圖①:韓非子和女兒韓遲在工作室欣賞新購置的皮影。圖②:孫景發和女兒孫影俠、兒子孫小權在家中唱碗碗腔。(姜峰 攝)

皮影戲,該咋演

  兩個家庭皮影劇社,一個幾代人廝守于關中大地的旱塬之上,曾經風光現在竟要辭掉“非遺傳承人”的頭銜;一個“北漂”了16年,逐漸站穩腳跟,還走出國門,卻在劇社定位中不斷“淡化”皮影的色彩。當他們相遇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令人意外,卻也是情理之中——沒有“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反而“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小家庭之間的巨大分歧,似乎成為皮影戲新舊之爭的時代注腳。對非遺項目以及更多傳統藝術來說,現狀的尷尬、轉型的困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編 者

  說現狀

  一個“4個月只演了一場”,一個“到歐洲演了一個月”

  74歲的孫景發,眉烏發白,抽著自家院里種的旱煙葉,舉止樣貌與西安市臨潼區零塬村上的關中老漢別無二致,唯有彈起月琴、閉目高歌時,那婉轉蒼涼的聲音,才顯出與眾不同。

  比他小7歲的韓非子,頭頂貝雷帽,坐在位于北京東北五環外的工作室兼家中時,手里捧著一臺平板電腦,言語間濃濃的東北鄉音未改。

  放在生命的尺度上丈量,兩位老者不僅同輩兒,還都是執著的皮影藝術傳承者,也是各自家庭皮影劇社的魂兒。

  孫景發的父親入贅零塬村,帶來了碗碗腔皮影戲的家傳技藝。孫景發子承父業,“1958年城里招工,咱走到工廠門口,左思右想又折回了村子”。孫景發不僅自己放棄了進城良機,還先后要求女兒、孫子不念書改學戲。

  當年排《紅燈記》,女兒孫影俠演李鐵梅不入戲,“我爸一個巴掌就掄上來,‘你就當我是李玉和,我死了,你哭不哭?’”孫子孫衛司職挑桿,雖然才17歲,在爺爺手把手傳授下,已能獨自扛起長達4小時的本戲,而爺爺希望他將來找對象也找個搞皮影的。

  這份癡迷并非無來由。“以前一年演300多場,正月初一就被人請出門,除了收麥子歇兩天,其他時間都在唱”,孫景發的記憶又拉回到好光景上,每逢新春廟會、紅白喜事、老人祝壽、小兒滿月,甚至趕上馬下駒、牛下犢,“從晚上八九點一氣兒唱到雞叫,大伙還嫌看不夠。”

  今年6月26日,孫景發受邀帶著兒孫趕赴十里外的孟塬村,給一位鮐背之年的老人祝壽演出。他彈著月琴獨唱生旦凈末丑,兩個兒子敲銅碗、梆子、拉板胡,孫子操縱皮影……然而,一臺原汁原味的《全家福》本戲背后,是這個西安地區現存的最后一個碗碗腔家庭皮影劇社近4個月來的首場演出,“如今一年就那么兩三場,咋養家糊口?”二兒子孫小權說。

  在愛戲成癡這點上,韓非子倒是同孫景發一個樣兒。韓非子原為黑龍江某報刊編輯,愛寫劇本的他本與皮影“不搭界”,“一次偶然機會,我回老家雙城采訪影匠,結果就迷上了這門傳統藝術。”1992年,韓非子自掏腰包組建起一支民營劇團,“請老藝人刻皮影、帶青年人排戲,還把閨女、兒子送到皮影藝術家齊永衡門下學藝,當時就暢想有朝一日帶著這老玩意兒走出國門。”

  無人問津的尷尬,也曾讓韓非子“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劇團搞起來,一天演兩場,加起來最多二三十個觀眾”。小皮影、無底洞,他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成了“萬元戶”,現實卻逼得他把積蓄幾乎全貼補進去,“沒有造血功能,也沒輸血來源,這么演下去死路一條,皮影藝術遲早得擱進博物館自娛自樂去。”

  在雙城難覓生機,倔強的韓非子并未退卻——1998年,他辭掉工作、攜家“北漂”。破釜沉舟后,改良皮影的決心更堅定了,“首先就是順應市場和受眾的需求”,韓非子的女兒韓遲從服裝設計專業“輟學”,每天在北京到處聯系演出機會,很快發現校園市場是個大蛋糕,“我們主動為幼兒園孩子們送戲上門,而公辦劇團很少愿意扎下去。”

  也正是面向大量兒童受眾,啟發了韓非子一家開始嘗試將同屬傀儡戲的皮影和木偶進行融合,創作出《小貓種魚》等實驗劇目,“我和弟弟到中國木偶劇團學藝,劇中農民伯伯種田等實景用木偶演示,水下戲等不易表現的場景則發揮皮影的優勢,寓教于樂,很受學校師生歡迎”,韓遲說。

  從1998年至今的16年,從蹬三輪拉道具滿北京城逢演必接、到解決溫飽奔小康,站穩腳跟的韓非子一家如今更“重創作、磨精品、出大戲”。2009年,由韓非子改編、韓遲和法國導演共同策劃的京劇真人演出與皮影戲“混搭”劇目《燈官油流鬼》,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首演,其后又在2012年赴歐洲進行了一個月的巡演。

  從皮影劇社到皮影木偶劇社,幾易其名后改為“韓非子劇社”,如今已是這個家庭戲班“班主”的韓遲在有意識地延展著劇社的邊界,“最近幾年常涉獵話劇圈,未來還可能做動漫、微電影和網絡劇”,她為劇社制定了“繼承傳統、勇于創新、根植本土、走向國際”的發展方向。“糅合不同元素,博采眾家之長”,韓非子強調,“劇社靠皮影起家,皮影仍是劇社的魂。”

  談發展

  一個強調“國家要扶持”,一個認為“要了解市場和受眾”

  并無交集的兩個家庭劇社,今年6月底,在孫景發的家中“唱起了對臺戲”。

  “年初老孫找到文化部門,要辭掉傳承人的頭銜。”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理解孫景發的心情,“延續幾代的家庭劇社,眼瞅著要傳不下去,老孫不愿背負這樣的名聲。”

  正巧,韓非子編創新劇需要刻皮影,找到故交王智幫忙聯系老藝人,“我就請韓非子來西安,到老孫家里當面交流一下。”沒想到,“話不投機半句多”,兩位老者完全“不對卯”。

  在韓非子看來,孫家皮影劇社除了舞臺過重、不易裝卸、燈光銀幕比較單調、皮影尺寸小、不便更多觀眾觀看等問題外,更主要的是在編創意識和運營理念上比較滯后:“全是演了多少年的老戲,毫無創新”,韓非子說的是孫景發親自手寫、珍藏至今的幾十本業已泛黃的《白玉樓》《玉燕釵》等老戲本。此外,韓非子認為孫家皮影劇社對市場完全缺乏敏感,“不說別的,不會講普通話,也不注重自我包裝,別說出省、出國演出,我看連這個塬都出不了。”

  王智也注意到孫景發家人在宣傳意識上的淡薄,“今年6月底去鄰村祝壽演出,我專門聯系媒體隨行采訪,后來刊發了整版的圖文報道,多好的宣傳機會,結果老孫家里一張報紙也沒留,還是在我提醒下孫衛才去買了一些報紙。”

  “這些個報道不頂啥、不頂啥”,孫小權掃了兩眼報紙,又趕著出門賣桃子。孫景發兩個兒子都在農村務農,女兒開飯館,還有一個孫子跟孫景發學了兩年皮影,覺得前景不佳于是半途而廢去縣城里賣起了烤肉。從文化層次來說,“兩家劇社也很不一樣,一個是‘農村能人’,一個是走南闖北的知識分子”,王智坦言,包括皮影藝人在內,他所調查過的絕大多數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都身處農村、受教育程度不高、眼界也很有限。

  韓遲覺得,“很多皮影戲的同行都表現得悲觀、萎靡不振,而我們劇社諸如出國巡演等機會都不是從這個圈內尋覓的”,她認為傳統藝術要發展,需要開放的心胸,“現在再爭論哪支流派的皮影技藝好,沒有任何意義”,同時需要更多有學識、有眼界、有激情的年輕人參與,“我們計劃在大學里培養學生社團,與劇社合作排練新劇”,而她本人也準備明年去歐洲學習,“主要攻讀藝術學和經營管理。”

  而孫景發一提起韓非子劇社,嗓音頓時高了八度,“他們那個皮影就是個幌子,加上木偶、真人表演,還能叫皮影?那些個燈光、設備、劇組,還有寫的劇本都可以拿錢弄呢,只要把我這技藝保護好了,他們那些我都能弄!”除了務農,孫小權偶爾還去給紅白喜事吹吹嗩吶,談起家庭劇社如何擺脫困境,“國家要扶持呢。”

  “我們的改良都是從無數次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韓遲以《燈官油流鬼》為例,“劇中選擇用皮影表現的鬧元宵、靈魂出竅等場景,往往是現實舞臺不利于展現的,而這恰恰發揮了皮影這一虛擬藝術手段的優勢,與其他藝術元素形成了有機結合”,同時就像韓非子劇社在起步之初遭遇的問題一樣,“很多人不了解市場和受眾,不熟悉商業運營,以為單憑一部好戲就能改變現狀。”

  同時,韓遲也坦言,只有北京這樣活躍的文化市場和生態環境,可以讓韓非子劇社一類小眾劇團也能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一直待在東北,可能早完了。”

  記者手記

  有觀眾,才有生命

  筆者對傀儡戲一直情有獨鐘,這源于對臺灣霹靂布袋戲的偏愛。

  其表演源于閩南,卻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通過市場化的商業運作,以影視劇集的手段呈現于年輕一代觀眾面前,戲偶精致化,改進操偶方式,使用電腦特效,加強聲光電效果,為人營造了一種如夢似幻的視覺體驗,同時內容也是全新編創,雖然天馬行空,但本民族的傳統道德價值觀仍在劇中時時體現,而劇中生旦凈末丑等上千個角色仍堅持由一人口白,說的也仍是閩南語。

  某個藝術門類生存現狀的好與否,并不是評判其藝術價值的唯一標準。然而,藝術規律注定藝術本體需要不斷自我革新、與時俱進,就像古老的劇種昆曲,經文人改良后方得以走向全國,自明中葉獨領劇壇三百年,其后仍不免衰微;待得京劇名噪一時,其又與當初入京的徽班大有不同;風水輪流轉,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是否又給京劇工作者“上了一課”?

  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的興盛,世界范圍內戲曲、戲劇等傳統表演門類都面臨著革新的課題,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抑或舍本逐末、嘩眾取寵,都無益于傳統藝術的再興,如何保護祖先的精神遺產,同時在遵循內在基因的基礎上生發全新的審美價值,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

  病樹前頭,總有萬木迎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4-07-21)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