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浙船又撈上一艘!這回是元代的!
這是國內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木船之一,修復后將移入當地博物館
上個月,在寧波慈溪一工地上發現了一艘沉船,文物部門隨即派員趕赴現場察看,初步確定系古代沉船,并采取應急措施啟動現場保護。
至7月15日,由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實施的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遺址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圓滿結束,開始進入現場保護與整體遷移階段。
這是慈溪發現并經科學發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也是寧波繼和義路唐代龍舟(1973年)、東門口北宋海船(1979年)、象山涂茨明代古船(1995年)、和義路南宋古船(2003年)和象山漁山“小白礁Ⅰ號”清代古船(2008-2014年)之后發現的第六艘古代沉船,填補了浙江省元代海船發現的空白。
發現沉船后馬上進行考古發掘,保存較好
6月5日,接當地群眾報告,在寧波市重點建設項目——慈溪市城區潮塘江排澇工程(宗漢街道新華村段)施工時,發現一艘沉船。寧波、慈溪兩級文物部門隨即派員趕赴現場察看,初步確定系古代沉船,并采取應急措施啟動現場保護。
隨后進行的考古發掘情況表明,潮塘江沉船船體殘長19.5米,寬5米,型深約2米,整船全長初步推測介于23-28米。沉船除首尾已殘外,保存較好,主要構件有龍骨、桅座、隔艙壁板、抱梁肋骨、扶墻材、加強筋、縱梁,船底板、甲板、護舷木等。
此外,在散亂的構件中發現了斷為兩段的舵承座,其體量碩大,轉舵孔徑有26厘米;另在第11艙的淤泥中出土了一葉小舵,殘長1.7米,舵葉寬50厘米,暫難斷定是否本船使用之舵,也不排除船根據吃水的深淺使用大小不同舵的可能性。
沉船中發現的遺物不多。第4、8、11號艙中分別有石球和不規則的石塊、石板出土;第8、11、12、13號艙中見有龍泉窯青瓷碗、高足杯,醬釉瓷瓶、罐和陶缸殘件出土,應為船員生活用品;第13號艙中還出土了一枚北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鑄造的“崇寧重寶”銅錢,與油灰一起粘在船板上,可能是船主用于避邪的壓勝錢。
具有典型浙船特征,確定為元代晚期
經國內多位古船研究專家、科技保護和考古專家現場觀摩論證,該船為一艘可航行于近海的尖頭方尾運輸貨船,具有既可航行于南方、也可航行于北方的典型浙船特征。
船的年代,根據其出土遺物、船體結構以及慈溪海塘筑造歷史等綜合分析,可確定為元代晚期。
沉船發現的地方,是一個工地,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結華說,這個地方,在元代應該是近海,是不是航道還很難說。
王結華說,根據船內出土遺物分析,潮塘江沉船沉沒前應是已遭毀壞的空船。船內除船員使用的生活用品外,別無他物。而生活器皿都是破碎的,甚至散落在幾個艙內。
古船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浙江省元代沉船發現的空白,彌補了寧波古船時代序列上的缺環,也為慈溪圍海造田歷史、杭州灣岸線變遷以及寧波地域文化、經貿往來、交通發展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同時,該船作為目前國內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木船之一,對深入研究我國古代四大名船之一的浙船的船型結構、造船工藝,以及中國造船史、交通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修復過程將需要3到5年時間
慈溪潮塘江元代海船的發現,引起了國家、省、市文物部門和慈溪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
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特事特辦,以最快的速度批復了對該船的考古發掘申請;寧波、慈溪兩級文物部門抽調精兵強將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慈溪水利、建設等部門暫停沉船發掘現場的施工,為發掘保護工作提供便利,從而確保了在臺風、高溫烈日到來之前搶得發掘工作先機;
慈溪市人民政府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并決定先行撥專項資金對潮塘江元代沉船實施積極的保護修復。
目前,慈溪市人民政府已確定將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在遺址現場進行初步加固保護的基礎上,整體遷移至慈溪博物館廣場專門搭建的工棚內開展修復工作,先進行專業的脫鹽、脫水處理,防止船板開裂、收縮或變形,然后進行加固保護、科技修復。
由于船體較大,保護、修復工藝復雜,整個過程將需要3到5年時間。修復保護后的元代沉船將移入慈溪博物館新館陳列展示并對社會免費開放,讓廣大公眾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通訊員 陳婭秋 本報記者 王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