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了,上海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變薄了不少:除了原教材最后單元的5篇課文被刪除外,《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也不見了蹤影。上海小學課本“瘦身”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贊成:更有精力學“其他”
有些網友認為,古詩退出課堂是跟進時代的做法。網友“蕨代霜蛟”說:“上課的時候應該全力以赴學最有用、跟上時代的東西,譬如背誦英語。”網友“棗和子醬”也認為:“小時候的人教版教材二年級開始才有古詩,不理解的話光背誦也沒有意義。”
也有網友建議,刪除的課本的內容,可以通過課外補回來。網友“呆呆”認為:“可以加一門類似‘國學’‘古文’的課程,供學生選擇,也可以充實課外閱讀!”
反對:古老瑰寶要從小傳承
對上海市“減負”的做法,在網上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反對: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不應該就這么被“犧牲”,傳承更應該從娃娃抓起。
網友“鐘昕益”說:“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和古文都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讓孩子背誦古詩,有利于培養文學素養。”網友“小花花”也表示:“小孩子的記憶力、學習能力好,從小學習古詩文,肯定有好處。”
目前在大學中文系就讀的網友“梁梁”則談到了自己的親身體會:“提起古詩詞句反倒是小時候學的印象深刻,如果沒了童年的興趣做底子,長大后驀地接觸古文古詞也難免生疏。”
時評人劉曉彤也認為,無法領悟古詩詞,不應當成為刪除借口,“這些古詩語言生動,韻律優美,朗朗上口,意蘊悠長,理解并不困難”。
專家:不能簡單“一刀切”
對此,閩江學院中文系的馮蔚寧教授表示,古詩被刪去,是以犧牲對學生的傳統詩文素質教育,以及對識字的嚴格要求為代價的。“盡管古代詩文在中小學各課本中的選材內容和數量有待商榷,但不能以‘一刀切’的粗暴態度一廢了之。”
馮教授建議,中小學語文、大學語文以及中國傳統詩文的整體把握與設計,應該慎重。時評人錢桂林也提出建議:“語文課本‘瘦身’是一件大事,相關部門應當征求家長、教師、教研員及其他民眾的意見。”
8月26日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關人士回應,小學一年級教材古詩只是不再以書面形式呈現在教材中,而是改由通過課前兩分鐘、語文拓展課和學科活動等以學生聽錄音磁帶,或跟著教師示范進行誦讀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