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北京798藝術區將舉辦一場“明式家具現代生活空間”的展覽,今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將要拍賣的古典家具,會展示在完全現代設計的空間里——黃花梨的禪凳放在現代沙發前面當作小桌,香幾放在歐式墻鏡下面。策展人中國嘉德工藝品部總經理喬皓介紹,老家具其實很現代,可以穿越幾百年,與今天的裝潢設計融合在一起。
古典家具今天已經成為藝術品收藏的重要門類,F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與古董收藏市場,交易份額占全球的40%,藝術品拍賣價格屢創新高。
藝術品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符號
“就在30多年前,市場上還是一邊人們排隊購買現代板式家具,另一邊的中式硬木家具則無人問津,甚至一些硬木家具被拆掉改成胡琴桿、算盤珠賣掉。”談起如今的收藏熱,喬皓認為,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古代藝術品越來越少,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其實記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
古代藝術品,既是先人杰作,又是文化載體,體現著當時生產能力、技術標準與工藝水平,又折射出先民道德倫理、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是先民意識形態精神文化載體,與歷史發展進程聯系緊密。
“比如一件黃花梨明式家具,不事雕琢,展示木材自然之美,這與中國傳統的自然哲學思想吻合。而其看得見的設計式樣簡潔,看不見的榫卯結構復雜,這又體現了當時文人的審美風尚,就像大量留白的文人畫。”喬皓還提到,許多傳統器物上都有仕女人物的形象,她們的身體形態多呈S形彎曲,而京劇舞臺上旦角的身段也是這樣的S形,說明這是一種傳統的審美觀,由此可見藝術收藏品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喬皓說,從20世紀初開始,外國就開始出版中國古典家具的研究圖錄,明式家具那種簡約的線條之美,其實與現代極簡風格的設計思路異曲同工,“像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那樣研究中國明式家具的學者有許多,從中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優秀文化為世界崇尚,應該有中國文化的自信”。
藝術品收藏應以文化價值為主導
藝術品的收藏離不開買賣,但藝術品經濟價值的背后,其實是文化的附加價值。喬皓說:“這也就能解釋,為何經過名家收藏,或經歷幾代遞藏的藝術品,價格往往更高。”
20世紀30年代,居住在北京的美國人霍斯特曼以500美元的價格,將一對黃花梨大四件柜賣給一位白俄羅斯女士,隨后不舍,欲原價贖回。不想那位白俄羅斯女士卻開價5000美元,價錢瞬間飆升10倍。
而在此前的1912年,恭王府的小王爺溥偉,將御賜的一批珍貴家具賤賣給日本山中商會。此后,山中商會在美國紐約籌辦了“天上藝術至寶”拍賣會,轟動歐美收藏界。1912年至1916年,山中商會在紐約舉辦了11次同樣規模的拍賣會。王府收藏之豐,成就他人獲利之巨。
“藝術品收藏的前提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識。這一貴一賤之間,其實是對藝術品文化價值的認識差異。”喬皓解釋,外人見到一張紫檀方桌,看到的是材質、做工、年代,但是對于使用過老家具的人來說,想到的則是每天全家人圍坐桌邊,一邊吃飯一邊聊家常的情景,一年又一年春風夏雨盡在其中。研究中國古典家具,是驗證古人的生活方式、家居環境,試圖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讓似水年華回轉片刻,揣摩那曾經的琴音花影。
當前藝術品拍賣陷入諸多誤區
今天,拍賣已經成為藝術品收藏的一個重要渠道。“在拍賣會上購買藝術品好處顯而易見。”喬皓介紹,拍賣公司首先會對藝術品篩選把關,拍賣預展更是把藝術品公之于眾,接受各種目光的審視。而拍賣圖錄上的文字介紹,有時多達上萬字,無異于一篇對藝術品研究的論文。但是,當前的藝術品拍賣陷入諸多誤區。
首先是過度追求經濟價值。喬皓說,藝術品收藏的最終落腳點不是值多少錢,而是文化本身的引人魅力。其次是跟風炒作。有的人收藏藝術品就是為了獲利,幻想“撿漏”而一夜致富,這樣的浮躁心態,收藏盲目,有跟風才有炒作。
還有重要的一點,拍賣收藏不能和奢靡、身份象征盲目畫等號。拍賣場并非炫富的場所,而是通過經濟杠桿撬動人們的文化生活。收藏家王世襄早年收藏古典家具時,家中堆疊得連走路睡覺都沒地方,他常常是在給孩子買奶粉還是買一件家具之間做選擇。那時他并不知道以后這些收藏能值錢。
另外,喬皓說對許多藝術品的理解,現在還有偏差。一些大漆家具,其價值還沒得到應有的認同。在收藏中,將新東西說成古董,將古董說成垃圾,這樣鑒定出差錯的事不勝枚舉。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先富而后教”的主張。如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正處在藝術品收藏的快速增長期。藝術品收藏應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這種力量,能讓社會在浮躁時沉靜下來,在過于沉寂時激動起來。(本報記者 殷燕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