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日前推出“百姓儒學”工程,當地每個村莊都將配備一名儒學講師,力爭形成“村村講儒學 戶戶頌和風”的新景象。
沒聽說過在英語的故里英國,政府會為每個村莊都配備一名英語老師。曲阜為每個村莊配備一名儒學講師,恰恰露了孔子故里的短,說明在這里懂儒學的人并不多。
當然,就像諸葛亮家鄉的人不見得個個聰明絕頂一樣,孔子故里的鄉親也不一定個個都懂儒學,這很正常。曲阜的鄉親如果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固然值得敬佩,但是如果泯然于百姓,也并不丟人。
其實“突出仁、義、禮、智、信傳統美德和‘勤、善、公、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傳統文化中‘仁者愛人’‘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的傳統理念,突出孝敬老人、關愛子女、和睦鄰里的現實主題,在廣大農村倡導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這些用不著專門的儒學老師去教,翻翻《村規民約》或《中小學生守則》就已經足夠。
傳統的儒學當然有可取之處,但是我們不必凡事都從故紙堆里找答案。對此,張愛玲曾揶揄說,中國人臆想中的歷史是一段悠長平均的退化,而不是進化;所以他們評論圣賢,也以時代先后為標準,地位越古越高。而柏楊則說得更直接,“依儒家學派看,最好的未來,就是過去。”話雖刻薄,但是實情。從儒學經典中,我們不可能找到解決現在所有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我們要想進步得更快,還得多向前看才行。
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我們當然應該繼承和發揚,但是“一村一座儒學書屋,一村一臺儒學新劇,一家一箴儒學家訓”,這樣的景象恐怕并不是前進。我們誰也沒有期望,武術之鄉人人會武術,曲阜給每個村莊都將配備一名儒學講師,和武術之鄉每個村派一個武術教頭、諸葛亮故里給每位村民發一柄鵝毛扇一樣荒唐。
追求“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的境界沒錯,但是我們現在該讀的書不應局限于儒學經典,而是要緊跟時代,因為我們不僅需要儒學大師,還需要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造詣深厚的科學家、藝術家。這才是大文化觀。文/劉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