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一直受到全世界的推崇,幾個世紀以來,在從漢口到圣彼得堡的萬里茶道上,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昨天下午,知名樂評人、《讀書》雜志專欄作者、長江日報編委李皖先生,在武漢市圖書館舉行了一場名為“萬里茶道上的中俄歷史建筑”的講座。
今年8月,“重走中俄萬里茶道”的活動啟動,李皖先生作為記者,參加了這一盛舉,歷時57天,從漢口到圣彼得堡,驅車跋涉1.46萬公里,“我感受到了萬里茶道的艱辛與偉大。”
人類歷史的大格局
是由小東西來實現的
“我們多數人雖常喝茶,但對茶知之甚少。”李皖深有感觸的說。
中國對茶的記載,最早見于戰國時的《神農百草》一書,至唐代才成為較為普及的飲品。“茶葉有藥效,尤其是對肉食民族、高寒高緯度地區,茶葉能分解脂肪,又消除燥熱。故有‘寧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唐代當權者發現,茶對處于高寒食肉民族來說尤為重要,故有“以茶制邊”的說法,即根據邊境胡族對大唐的態度來決定對其茶葉的提供量。
俄羅斯是個飲茶大國,同時也是茶葉傳到歐洲的中轉站。俄國獲取茶葉十分偶然。1618年,俄國第一次向明朝派使者,明神宗贈其茶葉數箱,沙皇使者經勸說勉強收下。他將茶葉帶回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請近臣們品嘗,意外的是,眾人一致認為入口有奇香。從此,俄羅斯人開始了其漫長的飲茶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俄簽署俄國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隨后多年一張商業貿易大網出現——中國這邊,稱之“萬里茶道”,俄羅斯那邊,稱之“偉大的茶葉之路”。“‘鴉片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都有茶貿易的因素。歷史決定性的力量,往往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
那時的紅場
是個超級“茶葉市場”
講座中,李皖向聽眾展示了數十張萬里茶道上的歷史遺跡。“這些歷史建筑,皆因茶葉貿易而修建,也因茶道的改變而衰敗,其一磚一瓦,一門一窗,都記載著歷史的風云變幻,也書寫著文化軌跡的變遷。”
就中國境內的茶道古建筑,李先生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福建武夷山的星村碼頭,這是當年運茶而修建的,是當年三大碼頭中唯一保留下來的。還有茶商鄒氏家祠,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沿河老街客棧,湖南安化的永錫廊橋……“俄國境內的茶道古建筑,比之中國境內的,要豐富的多,也保存得完好一些。”李皖列舉了恰克圖市的茶葉批發庫、東正教復活教堂、茶葉集貿市場(圈樓)、恰克圖第四中學等。
“尼古拉曾到漢口,講了三個‘偉大’:中俄茶道偉大,漢口俄商偉大,漢口茶葉偉大。”李皖介紹,“當時的莫斯科,是俄國茶商的總部,包括紅場及周邊,都是經營茶葉的。為迎接李鴻章的到來,俄茶商謝爾蓋專門出資建筑一座樓。而圣彼得堡,皇族及上層中都熱衷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