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11月24日電 (記者 韓璐)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70周年紀念會24日在重慶舉行。來自中國大陸、美國、德國、日本和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80余名專家學者匯集一堂,共同探討“大足學”構建與發(fā)展。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區(qū)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70年前,時任中國學典館館長的楊家駱帶領顧頡剛、馬衡、傅振倫等學者,對地處西南偏僻之地的大足石刻進行了首次科學考察。始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大足石刻由此為世人所知曉。
“大足石刻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大足地區(qū)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文化遺產保護官員杜曉帆稱,大足石刻及其周邊區(qū)域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特質的宗教信仰、民間文化以及藝術作品的研究成果,已逐步形成“大足學”,受到各界重視。
“大足石刻作為中國南方石窟寺代表,學界一直有‘北敦煌、南大足’的說法。”重慶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說,目前大足石刻和巴蜀石窟群正經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階段,“構建大足學的基礎條件業(yè)已具備”。
研討會期間,學者們將圍繞“大足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理論”、“宗教藝術與考古”、“世界遺產的管理與發(fā)展”等相關問題進行學術交流,并考察大足寶頂、北山兩處石刻區(qū)。
大足石刻為繼敦煌后中國第二個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石窟藝術景觀,現(xiàn)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達75處,雕像5萬余尊,銘字10萬余字,被稱作“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后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