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在北京奧運場館水立方舉行的APEC會議代表招待晚宴和晚會上,各國領導者和政要及其配偶身著中方為其特別定制的中國服裝集體亮相。對于這次“中國風APEC服裝”的設計,實有眼前一亮、喜出望外之感。
這些服裝被稱為“APEC新中裝”,設計方對服裝設計的解釋如下:
此次的APEC領導人服裝是一系列展示中國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裝,其根為“中”,其魂為“禮”,其形為“新”,合此三者,謂之“新中裝”。男領導人服裝采取了立領、對開襟、連肩袖,提花萬字紋宋錦面料、飾海水江崖紋的設計。女領導人服裝為立領、對襟、連肩袖,雙宮緞面料、飾海水江崖紋外套。女配偶為開襟、連肩袖外套,內搭立領旗袍裙。此次APEC領導人服裝采用“海水江崖紋”的設計,賦予了APEC21個經濟體山水相依,守望相護的寓意。
這讓即便不是服裝設計的專門人員,也可以看出這批“新中裝”的特點。它一方面是明顯保存了中國元素,如立領、對襟、連肩袖、旗袍的形式,如真絲、高級宋錦面料,如海水江崖的圖案等。另一方面,又在融入傳統因素的基礎上,創新出了符合現代審美的新風格,如顏色雅和;形式舒適大方,不失瀟灑;開襟有風衣、西裝便服之韻;加之同色調的計算機立體繡花,江海紋APEC紋飾等等。可謂低調的奢華,豐姿綽約。
中國式服裝的世界性驚艷展示,是從彭麗媛女士跟隨習近平主席訪問世界各國時的美麗亮相而開始的。如果說之前人們的眼光更多是在關注主席夫人美麗優雅的儀表及慈祥和善的風韻的話,那么,以“麗媛風”中式女性服裝的起步,繼之以此次“APEC新中裝”的集體亮相,中式服裝“古為今用”“與時俱進”“破繭化蝶”之路,業已開啟。
我繼而想到,對于中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也應該是這樣!今年9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到:“要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也就是說,繼承中要有創新和發展,創新和發展要以繼承為基礎,這樣,新的文化成果才能讓人一眼看出是本民族傳統的延續和升華,是不離傳統精髓的新時代的結晶。可以說,“APEC新中裝”不僅僅是服裝上的良好展示,更是中國人對于祖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創新之用心和能力的一次世界性展示。是“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古為今用”“與時俱進”的一次生動而成功的示范案例。
事實上,它也不僅贏得不少中年人的贊許,也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歡。不幾天,就有年輕朋友告訴我,這幾款APEC領導人新中裝已經在網上有仿制和售賣的了。我查了一下網頁,果然看到全國各地多處網店,打出了“2014 APEC領導人同款現代中式禮服……15天(或30天后)出售”的預售廣告,價格從299元、999元至1999元不等。有的標明是仿宋錦,有的說明是絲棉或其他材質的。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哈爾濱的商家標價1999元,廣告上卻標著“可做睡衣”四個字。明明是一款國際會議的禮服,卻要推薦它作為“睡衣”,可見人們對“新中裝”禮服的意義,還是不甚明了的。或者說,商家本來并沒有去想什么“意義”的問題,只是為了抓住商機,贏得利益。
說起來,人的衣著穿戴即所謂“衣冠之制”,在中國文化中向來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句話出自《周易·系辭》,它講述文明初始之際,先人們創造了漁獵的工具網罟、農耕的工具耒耜,懂得了設市交易貨物,繼而就是這句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說圣賢們“垂衣裳以辨貴賤”,通過制定衣冠之制度,將貴賤有別的禮儀規范告示天下。另外,在《儀禮》《禮記》等書中,也有許多關于不同等級的貴族,在不同場合,應該穿戴何種衣冠的規定和說明。因此,“衣冠服飾”的作用雖始于御寒遮羞,而中國上古文化賦予了它更為深廣的意義,它是建立禮儀教化,區別宗法等級,有別四裔各族的重要標志。文明教化之邦稱“衣冠上國”,世家斯文子弟叫“衣冠子弟”,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以及北宋末靖康之難南遷,則史稱“衣冠南渡”。漢服或胡服、左衽或右衽,以及長袍馬褂、旗袍等等,正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漢民族及北方各民族在服裝習俗及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互相影響和變化發展。
民國前后,孫中山先生親自參與設計和提倡“中山裝”,中山裝是在中國原有服裝特點的基礎上,吸收了南洋華僑“文官服”和“西裝”的樣式,創造出來的民國新服裝。它的四只口袋,代表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五顆扣子象征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左右袖口的三粒小扣,分別表示三民主義及平等、自由、博愛的共和理念;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封閉式衣領,表示嚴謹治國。這樣寓意豐富的中山裝,被國、共兩黨普遍接受,成為二十世紀大多數時間內中國男人的正裝,也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國服”。
今天,中國人在政治、商務、文化學術等各種正式場合,更多是穿西裝。中國人正式接納西裝,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還把穿西服與觀念變革相提并論,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力圖改革開放的心態。近十多年來,社會上又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主要涌現在年輕人中間,許多大學里的學生先后組成“漢服社”,喜愛和推崇穿漢服,這或許反映了新一代中國人希冀恢復“中華衣冠”的愿望。有網民感嘆說,“現在中國人幾乎把自己的衣冠都丟了,在一切正式場合,穿的都是西式的服裝。”這話不免感傷,卻也強調了衣冠形態與本民族文化生存狀態的關聯性。應該說,西服盡管可穿,就像西餐盡管可吃、洋酒盡管可喝一樣,可中國人到底還是要有自己的“中華料理”。讓我們想象,有朝一日,當中國人出現在國際舞臺的正式場合或家庭舉辦婚慶典禮時,可以穿上融合中西、適應時代、能夠真正體現我“中華衣冠”的新中裝!
作者:錢婉約(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