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頗為低調的中國傳統星官圖昨日開了場別開生面的“推介會”,首次公示了擬人化造型,便于更多人了解和記憶。昨日,170多個星官圖案亮相,第一次為世人呈現了一個恢宏的“天宮盛景”。定格的“實況”為宋代的星空。
西方,星空圖被包裝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取材多是各種神話人物和動物的圖案。尤其是十二星座更是堪稱“最大代言人”。相對而言,中國古星圖顯得枯燥得多,幾乎是清一色的星點連線和文字,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
天文館工作人員萬昊宜說:“2009年,有一次在擦天體儀的時候,偶然發現與現在的星空圖略有差異,所以就下決心跟同事一起‘找不同’,最終我們耗費了五六年的時間,比對了1400多顆星,并參考宋代皇祐年間所觀測的恒星數據,最終確認了這份宋代星空圖。”
如今,這份天象的研究報告被公開發表,作者之一的齊銳說:“中國比較完整的星空圖就是在宋代成形的,但是當時仍有一些數據缺失。為了方便更多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星空,我們特別加入了《步天歌》的內容,這首歌就是一首天宮地圖的順口溜。”
另外,中國虛擬天文臺還根據這本《漫步中國星空》恢復了中國古代傳統星空原貌數據和這些星官的擬人化造型。(記者 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