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珊
核心提示┃有時候,盡管是好意,但“一刀切”的方式總難免讓人心生嫌隙。
就在今年圣誕節前幾天,溫州的校長們均收到了一條來自溫州市教育局通知,通知要求“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圣誕有關的活動”。無獨有偶,平安夜那天,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
兩個“禁止”,又將有關洋節與傳統節日的爭論推向風口浪尖。
一條“禁止”短信
“通知:請各縣(市、區)教育局通知各級各類中小學(幼兒園),不在校園里舉行任何與圣誕主題有關的活動和慶祝,并負責督查、落實到位;市直屬中小學由市教育局直管處負責通知落實。”就在2014年圣誕前幾天,溫州的校長們均收到了這條短信。
該市教育局相關工作負責人接受
記者采訪表示:“以往我們就已經對圣誕節這類的洋節日進行引導,今年是第一次發出更明確的通知。”他直言,發送這個通知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學校能重視傳統節日,而非如現在這般只是一味推崇西方節日。
以通知的形式“禁止”過圣誕節,這種方式,迅速引起人們熱議。
“盡管讓他們玩吧,不要怕”
梁博,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深情結的家長,對于各種洋節,他的回應底氣很足:“那些洋節,盡管讓孩子們玩吧,不要怕。”
現在是地球村,文化融合是大趨勢。梁博說,西方文化畢竟先進,這是客觀事實,人家沒有大張旗鼓過春節,“也可以理解”。
中國大門剛剛打開30多年,中國人對外面的很多文化都很感興趣,不光是洋節,包括洋快餐、動漫等,崇尚時尚,
是年輕人的專利,加上商家炒作的因素,使得人們更加熱衷過洋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并沒有受洋節的沖擊而衰落,春節確實沒有以往熱鬧了,那是因為人們物質極大豐富了,但中國政府一直在支持和倡導傳統節日,比如,現在的幾個小長假就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我深信,傳統文化有著很深的生命力。”梁博說,文化不是說消亡就消亡的,它自然存在人們心中。
洋節輕松,但無文化內涵
“對待這種問題,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順其自然,不支持也不反對過洋節。”吳涵說。年輕人喜歡過洋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輕松。”中國的春節不一樣,“累”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洋節過了就過了,看不到任何文化內涵。而中國傳統節日不同,端午節,有“屈原和劃船”,中秋節,有“團圓和賞月”,清明節,是“哀思親人”。
中國傳統節日過的是一種意識、文化和傳承精神。所以,關鍵問題不是禁止洋節,而是在自己的節日里,用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傳統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要注入現代元素
洋節熱有多種原因。鄭州航空港區中心學校校長王春喜說,比如,傳統節日一般都放假,大家是和家人一起過。而洋節不放假,大家在一起工作、學習,利用洋節的氣氛一塊放松,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同時,在信息社會、互聯時代,這也是多元
文化的一種體現。
“堵是堵不住的,要考慮的是如何疏通。”王春喜說,可以利用政策、媒體等優勢,引導青年人過傳統節日,當然,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過傳統節日也要與時俱進,賦予或注入現代元素。
拿來主義未嘗不可
“教育局、學校的出發點應該是好的,想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做法有些偏頗。”鄭州市二七區建新街小學校長馮華說,其實,不論哪個國家的節日,都充滿祝福、祥和的氣氛,是一種友善、一種和諧。所以,拿來主義未嘗不可。
“再怎么過洋節,傳統節日都不會丟,因為它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已經在人們心中留下烙印。”馮華說。但如何引導是一個問題。比如,在每一個傳統節日,學校都可以給孩子們上一堂文化課,讓孩子們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重啟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對這個問題,專家的看待方式可能更深入。通過各種活動,重啟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喚回心中“休眠”的傳統節日。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主任程建平說,從社會學來講,文化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評比性文化,可以分出先進和落后,比如,看病不去醫院而去找“巫婆神漢”,就是落后文化。一種是中性文化,比如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是非評比性文化。
學習西方文化,重點是學習西方評比
性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對中性文化,比如圣誕節,官方不需要支持,也不用禁止。教育局下“通知”確實不合適,也無法真正禁止,不讓在學校過,可以去外面過,甚至可能激發他們更想過圣誕節的好奇心。
傳統節日的落寞有很多原因,一是物質極大豐富,人們每天都像在過節,二是國人人際關系淡化,西方節日帶來一定的沖擊。所以,傳統節日只靠官方放“小長假”還不行,需要通過活動重啟節日文化內涵,形式上也要更加適合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