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專家:文物修復師職業化是打破文物修復瓶頸關鍵

2015/1/23 9:44:29 點擊數: 【字體:

  作者 曹旭峰 胡昊天

  2014年底,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考古取得多項重大發現: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最早建鼓,發現了最早的樂舞遺跡,推測應為國君級別墓地……

  湖北是中國的文物大省,楚文化的發祥地、三國文化的發生地及辛亥革命首義策源地,有館藏文物近200萬件。

  記者22日從湖北省文物局了解,目前,湖北有大量的文物亟需修復,可是國有文博單位具備成熟文物修復能力的僅30多人,文物修復出現巨大缺口。

  “湖北出土有聞名海內外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郭店楚簡、云夢秦簡等國家一級文物,文物修復工作極為重要。”湖北古陶瓷修復專家李奇記者表示。

  20年多來,李奇主持修復了上至漢代下至當代的瓷器上千件,很多情況下都是他獨自完成。其中,修復國家一級文物、辛亥革命博物館藏文物孫中山的“索耳八角花盆”時,就是他一人擔起了全部的修復重任。索耳八角花盆是1912年4月孫中山到武漢時,當時鄂軍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長彭漢遺為其定制作的。其后,由于歷史原因八角花盆遺落民間。一次偶然機會,湖北省文物總店的保管人員在其早年從民間收購的文物中找到它時,花盆的一個索形提耳已遭到嚴重損壞。

  “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李奇說,修復這件文物難度除了工藝性復雜外,沒有得力的助手,是影響到修復進度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理事、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胡家喜從事青銅器修復近四十年。2002年,湖北棗陽出土的九連墩編鐘是繼曾侯乙編鐘,這組編鐘出土時有多枚破損嚴重,胡家喜主持了這組編鐘的修復工作。為了保護編鐘的“原聲”,胡家喜沒有用傳統的釬焊修復方法,而是開創性的使用激光焊接等技術,成功將編鐘幾千年前的聲音復原了,成為中國青銅器修復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同樣,在這次重大的文物修復過程中,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人手奇缺。

  “文物修復往往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對修復人員的要求極高,而現實是修復人員的成材很慢。”胡家喜說。

  日前,在湖北舉行的國家文物局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培訓班上,中國文物遺產研究院詹長法研究員表示,目前中國有成熟文物修復能力的不過千人,“以現有的人員修復全部破損文物至少要一千年。”他說,“其實,在西方文物修復職業師是一個社會性職業,在中國卻成了稀缺人才,與中國文物大國身份不相符。”

  詹長法表示,要實現中國文物修復師的職業化,就應鼓勵更多的能人通過一定的準入制度參與國有文物的修復工作,這是打破文物修復瓶頸的關鍵環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