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專家:"天工開物"埋沒300年 卻讓日本和歐洲"撿寶"

2015/2/4 10:19:07 點擊數: 【字體:

  古老中國百年以來一直試圖學習西方,但反觀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從中獲得精神和思想的養分,似乎更為重要。在中國開始急速成長為“世界工廠”的今天,《天工開物》穿越了近400年的時空,其所體現的東方自然觀和技術觀,應該再次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黃永松(臺灣)

  《六個字母的解法》把目光鎖定在納博科夫的劍橋求學時期,囊括了20世紀初期李約瑟、貝爾納、沃丁頓、普利斯特利、奧威爾、艾略特、哈耶克、徐志摩、蕭乾等,一群彼此獨立又相互交集的劍橋名士,被“六個字母”串連成網。

  ——董秀玉(北京)

  黃永松:

  剛剛過去的周末,海峽兩岸的文化名家黃永松和董秀玉聯袂來到了成都,在成都方所就“民間文化和藝術的守望與復興”話題展開對談。一位是臺灣《漢聲》雜志創辦人,一位是《三聯生活周刊》創始人,兩位出版界大腕最近在讀什么書?來聽聽他們的分享。

  黃永松:

  《天工開物》是一部埋沒了300年的偉大著作

  應再次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72歲的黃永松,滿頭銀發,神采奕奕。穿著寬大的土布對開襟長衫侃侃而談。這位謙和的老先生,創辦《漢聲》雜志四十余年,是臺灣編輯界教父級人物。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停止自己的工作。

  黃永松說,讀書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為工作的關系,他更偏好民族類、古籍類的圖書,“從墨子到老子,再到管仲,這些古籍是必讀的,反而西方著作讀得少些。”黃永松笑瞇瞇地說起個人的閱讀喜好,“野史讀來頗為有趣,各地的地方志也不能錯過。”

  長期從事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的黃永松,對明代著作《天工開物》情有獨鐘。這部由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1637年出版的偉大著作,系統地記載了明代以前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與經驗。“在明代,我們的GDP是全世界最高的,我們的創意產品、我們的品牌那個時候是全世界最好的。”

  “1637年是很奇特的一年,這一年在東西方同時出版了影響人類的兩本書,但這兩本書的命運非常不同。1637年,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理性主義的奠基者笛卡爾,出版了《方法論》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近代哲學的宣言書,樹立起了理性主義認識論的大旗。從笛卡爾的理性主義開始,西方完成以科學實踐為契機的產業技術革命,揭開了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光輝篇章,成就了今天所看到的西方世界。”

  遺憾的是,中國的《天工開物》問世三百年來卻沒有引起中國人足夠的重視,反倒是傳播后促進了日本和歐洲的發展。早在17世紀末,《天工開物》傳到了日本,作為日本生產技術的基礎圖書,在日本各藩的“植產興業”中被奉為指南。當時日本人往往苦于自身工藝技術的落后,無法生產和中國貨媲美的產品,得到《天工開物》,他們如獲至寶。

  兩百年后,1837年,法國漢學家儒蓮把《天工開物·乃服》的蠶桑部分,加上《授時通考》的蠶桑篇,譯成了法文。“絲綢制品自古就是中國的優勢貿易產品,他們想要學習和突破。當時歐洲蠶桑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導致生絲大量減產。《天工開物》提供了一整套關于養蠶、防治蠶病的完整經驗,對歐洲蠶絲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黃永松看來,《天工開物》強調以民生日用為技藝的第一要素,這種重視民生日用和物品功能的思想正是藝術設計的出發點。百姓的日常生活所用就隱含著“道”,人的生存之道就是解決問題,能夠很好活下去,這里所謂的“道”,正是從事工業設計的設計家應該追求的。

  “宋應星用‘天工開物’概括他的科學技術觀和天人合一的東方科學哲學觀,天工即巧用自然之力,開物即創造出人工之物。強調二者之間的配合與協調,但在開物的過程中則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合用人力與自然力二者來開發。”黃永松談道,“古老中國百年以來一直試圖學習西方,但反觀民族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從中獲得精神和思想的養分,似乎更為重要。在中國開始急速成長為‘世界工廠’的今天,《天工開物》穿越了近400年的時空,其所體現的東方自然觀和技術觀,應該再次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整理中國編結藝術 他命名推廣了“中國結”

  近年來,“中國結”紅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而黃永松正是“中國結”的命名者。1980年,為整理中國傳統古老結藝,黃永松向無數的老奶奶學習編結法,從最常用的紐扣結、老床帳鉤下的結飾,到故宮珍藏的玉如意掛的結飾,發現中國流傳的結藝眾多,但非常零散,黃永松和同事們對此進行程式化的整理,將中國編結藝術總結成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并總結將其命名為“中國結”,出版《中國結》系列叢書,從此“中國結”的名字傳遍全世界華人區。黃永松開心地說,“這是民間技藝結合傳統與發展最成功的例子。”黃永松近年踏遍大陸的偏僻村野,希望趕在現代化腳步未摧毀大量傳統民間文化之前,構建一座“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

  董秀玉:

  《六個字母》串聯起劍橋名士

  用偵探小說形式寫成的學術研究

  前三聯書店總經理、總編輯,《三聯生活周刊》創始人董秀玉,在圖書出版行業奮戰了50年,年過七旬,仍不舍離開,始終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看圖書業風云變幻。從三聯退休后,仍心系出版,精心策劃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等圖書。說起自己的閱讀經驗,董秀玉謙虛地擺擺手說,“其實我的經驗并不足以推薦給讀者。”她笑稱自己“口味太雜,不成體系。”

  作為出版人,多年來養成每天讀書兩三個小時的閱讀習慣,市面上的新書多半都會讀,類型題材涉獵廣泛,小說、傳記、學術著作,對類型沒有挑剔,比如歐陽江河的《鳳凰》、劉禾的《六個字母的解法》等都是她喜歡的作品。“最近正在讀的《六個字母的解法》,是本有趣的學者小說。”

  《六個字母的解法》作者劉禾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六個字母的解法》中,六個字母是來自人名Nesbit,音譯為“奈思畢特”,他是納博科夫自傳中的化名人物。劉禾把目光鎖定在納博科夫的劍橋求學時期,囊括了20世紀初期李約瑟、貝爾納、沃丁頓、普利斯特利、奧威爾、艾略特、哈耶克、徐志摩、蕭乾等,一群彼此獨立又相互交集的劍橋名士,被“六個字母”串連成網。書的氛圍懸疑推理,但并不跌宕緊張。既像懸疑小說,又似親切的散文。從創作手法上來說,是一項文學實驗。《六個字母的解法》在主體構架上采用了偵探小說的形式,但它本質上仍是學術研究,作者不時穿插其中的文學觀點則又帶著隨筆的風格。這種新穎的寫作方法既保留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求真的要求,同時克服了傳統學術著作的枯燥乏味,尤其對于學術圈外人,更是大大提升了作品的閱讀興趣。

  雖然對內容沒有挑剔,但她對閱讀的媒介卻有著偏好,她表示,一向只喜歡讀紙質書:“紙質書更適合思考,而電子書總是讀了也記不住。”多年的出版人生涯,讓董秀玉對圖書的裝幀也十分重視,曾要求手下的美編通讀全稿才著手裝幀設計。“這是對作者最好的服務,也讓讀者舍不得不買。”她笑說,當然裝幀的風格要符合書的情感、內容、溫度。浸淫圖書行業50年的董秀玉,曾說編輯是值得做一輩子的職業,“因為每一本書都是新的,總能收獲新東西。”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成都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