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上海市政協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呼吁減少網絡語言污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他認為,當下網絡上流行的“屌絲”“裝逼”“逼格”是下流的。此觀點一經提出,當即遭到網絡熱議。在新浪網發起的網絡投票中,支持者與反對者所占比例相差無幾。筆者認為:漢語需要保護,也不宜保護過度。漢語,要與新生語言的不斷沖突與融合才能更加豐富和發展。
網絡語言,尤其是符合漢語語法、具有積極意義的網絡語言對漢語的發展是被大眾認可的。最新修訂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網絡熱詞的收編,即顯示出網絡語言對傳統漢語的“造血”補充功能。反映時代特色、具有積極意義的網絡語言在經過長期的使用而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網絡語言與傳統漢語的融合。新的網絡語言彌補了傳統漢語的缺失,為漢語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網絡語言的應用能實現信息的軟傳播,讓信息和理念在短時間內更迅速地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和認同。漢語與網絡語言的融合無疑讓漢語文化體系更加豐富,但是漢語的發展不應只有融合,沖突也是很必要的發展過程。
新浪網的調查中,有四成網友反對張懷瓊委員 “認為 ‘屌絲’‘逼格’‘裝逼’是下流的”的觀點。在反對的網友看來,“屌絲”不過是用來自嘲和逗樂的語詞,這個詞語之所以產生和廣泛使用是由網友所處社會地位、生活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類網絡語言的廣泛使用只是為了表達自我觀點,或說明某種現象,其表意的內涵并不粗俗下流。贊同此觀點的網友則認為這類網絡語言本身就是粗俗的,是對正統漢語文化的褻瀆。兩種看法爭執的實質是網絡語言和傳統語言的沖突,這種沖突可能為漢語的發展抹黑,但也能讓社會大眾對漢語的發展進行反思,從而促進漢語的發展。
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與之相對立的事物,譬如精華與糟粕的對立。檢驗一件新生事物是精華還是糟粕,是要傳承還是摒棄,并不是誰說了算的,而是要接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真正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東西必然是值得傳承的東西。網絡語言,尤其是當下流行的一些新潮網絡語言,其對漢語的發展是促進還是阻礙,是漢語文化的精華還是糟粕,還得讓雙方在不斷的沖突中接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而為了保護漢語,保證其固有的純潔性而一味地摒棄打壓某些帶有消極影響的網絡語言,甚至制定相關規定性條文條款來限制網絡語言的發展,有時非但不能抑制,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網絡語言的發展是具有周期性的,這是網絡語言經由時間和實踐檢驗的過程,是驗證網絡語言生命力的過程。在這段周期內,網絡語言可能對傳統漢語產生正面的促進或者負面的污染現象,必須承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融合吸收其有生命力和積極意義的部分,對具有消極性的部分要針對其產生和發展的根本進行引導和治理,而不應是強硬地制定限制性條文條款來規范使用,以保護漢語的純潔發展。漢語不能也不應保護過度,能在與網絡語言的多重沖突與融合下發展的漢語,才更具中國特色,有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