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因為地處偏僻,古村落得以保留下來;因為經濟不發達,古村落沒有遭到太多破壞。但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經歷了百年風雨的古民居也與現代人的生活拉大了距離,古村落里的原住民越來越少了。如何避免“空心化”,是古村落人文保護的難點所在——
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曾經吐槽中國古村落的“空心化”現象,“古村落就像圍城一樣,外部的人恨不得打進去在里面開發,里面的人受不了,條件太差了。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傳統民居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傳統民居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周靜海說,目前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容易出現兩大問題:一是為了發展旅游而把古村落往所謂的城市化方向發展;二是為了保護遺產而把原住民搬遷出來,使村落沒有了活性。
那么,古村落到底該如何保護、如何發展呢?把原住民遷走的“空心化”的難題該如何破解呢?
讓古村落有人氣原住民必須留下來
2014年12月10日,朝陽縣。經過2個小時的山路行走,原生態的古村落西大杖子村石灰窯溝映入記者的眼簾:古樹參天、古屋靜穆……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
冬日里的石灰窯溝比往常更加寧靜。寧靜的原因,是因為農閑時節,但除了農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村里的人少了。
“因為村子地處偏僻,經濟不發達,出去的人都不愿意回來,村里的人口越走越少了。 ”63歲的村民邢殿文告訴記者,現在村里常住人口只有13戶26口人,年齡最小的也有53歲了。
26位老年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講起歷史,說起村莊,他們的言語中充滿依戀。他們帶著記者到村里看那些伴隨著他們成長的“老物件”:古式的碾子、石磨、轆轆頭水井、扇車,這些古老的生產生活用具在村子里還完好地保存著。采訪中記者看到,一戶人家還在沿用轆轤從深井中提水的古法。
由于處于深山之中,石灰窯溝的人們還沒有告別傳統的荷鋤負犁、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每到春耕或者秋收時節,村里幾戶人家召集在一起,由兩三個人趕著十來頭毛驢一起上山,毛驢馱著貨物排成了長隊走在山路上。傳統的族群互助模式仿佛穿越了幾個時代。
采訪時記者幾次問他們,如果有機會愿意走出古村嗎?他們說:“這里有我們的根,舍不得走。 ”其實,他們私下里已經達成共識:即使有一天生活條件好了,也要守護好這個村落,要讓走出去的孩子們有朝一日回來,能找到這片生養他們的故土。
當然,這些老人也有后顧之憂,當自己老去的時候,誰還會來守護這個村莊。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傳統村落的“空心化”問題并非個案,地處偏僻,經濟不發達,村民搬離的越來越多,傳統村落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這是傳統村落共同的特點。
在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記者了解到,村里古屋的閑置率達到了20%左右,無人居住的房屋顯得更加破舊了。
“‘空心化’已經成為古村落延續‘生命’面臨的最大問題。”采訪中周靜海說。
“古村落承載著厚重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傳統文化真正的延續是在古村落里。 ”他提出了“活化”村落的解決之道,“在保護好村落的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同時,積極尋求與當地資源、環境、條件等相統一的科學發展模式,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把原住民留下來。 ”
比如,在不破壞村落傳統格局的情況下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防災減災設施的建設;在古村落先選擇1至3處代表性的傳統民居進行示范改造,在保持傳統風貌和建筑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對室內設施進行現代化提升;激活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用民俗活動來充實和改善村民的生活;發展古村落的文化產業,復興傳統手工業,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實現“文化富民”路徑。
發展旅游不能改變原住民的生活形態
與村民的陸續離開恰恰相反,在古村落里,每到節假日,前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
古樸的村落,美麗的景色,原始的生態,純樸的民風,都成為城里人的看點。
走在采訪的土道上,朝陽縣西五家子鄉三道溝村黨支部書記張云龍告訴記者,村里有一株上百年的洛陽牡丹,每到五月份鮮花盛開的時候,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游客前來觀賞。利用這一資源,村里去年又從河南洛陽引進了3000棵牡丹花苗,包括狀元紅、洛陽紅、黑牡丹“燭光墨潤”等,準備把牡丹花產業做大,發展旅游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古村落吸引的不僅僅是城里人,其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也吸引了開發商的目光。
“旅游、休閑、度假等是開發古村落資源的重要途徑,但要堅持適度有序。 ”周靜海說,“在古村落沒有確定科學保護方案前,首要任務是保護村落的原貌,不要輕易改動。 ”
他說,古村落具有唯一性,每個村落的歷史、環境以及民族文化都各不相同,保存的現狀也存在差異。面對古村落的多樣性,難以出臺一個統一的保護標準或保護規程,必須針對每一個村落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再確定保護與發展路徑。
講到了即將為我省幾個傳統村落所做的規劃,周靜海強調:“古村落的規劃與其他村莊的規劃有著嚴格意義上的不同:首先要建立傳統村落檔案,檔案的內容包括確立村落的景觀控制點,記錄村落的整體風貌、傳統建筑,甚至細化到遺留下來的古井、磨盤、古樹景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以便日后對比分析。 ”
古村落的發展規劃第一要義就是保護。比如,不能為了發展旅游不考慮村落的整體風貌而建設大規模的停車場;村口的改造不能隨意建成個大廣場,或者把大型游憩設施生硬地嫁接到古村落上。
在古村落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還要考慮村落資源的承載力、村民的接受度等。
“古村落在發展中不能過度商業化,它發展旅游的目的是展示村落的文化內涵,宣傳和傳承傳統文化。 ”周靜海說。
從原住民老人嘴里搶救歷史
在周靜海看來,目前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讓原住民搬遷,使古村落失去了活性。
他講到了南方的一個古村落,為了商業開發而將村里的居民全部搬遷,然后對空蕩蕩的村落加以整體包裝。 “這種做法其實是對古村落的致命破壞。 ”在他看來,“古村落的原住民沒有了,就像村落沒有了靈魂,古樸的韻味也失去了。 ”
加強村落的活態保護,即保護居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場所。
按照國家相關文件,保護古村落不得逾越的“紅線”包括: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避免“插花”混建的不協調;保護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時期的風貌;注重文化遺產存在的真實性,杜絕無中生有、照搬抄襲;注重文化遺產形態的真實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變歷史格局和風貌的行為,禁止沒有依據地重建和仿制;注重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性,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面積比例,嚴禁以保護利用為由將村民全部遷出。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人大主席包英杰這些天來奔忙于腰站村,找村民肇溥運、肇溥玲,請他們回憶小時候所見到的東、西安樂堂的外貌。他準備通過兩位老人的記憶繪制成圖,以便恢復東、西安樂堂的原貌。
據歷史記載,清朝共有4位皇帝到永陵祭祖,有14次在腰站停留,居住在安樂堂。
肇溥運、肇溥玲是腰站村肇氏先祖阿塔的第13代后人,也是該村目前年齡較大的肇氏村民了。他們小的時候,安樂堂尚在。
除此之外,村里傳承剪紙的村民、行鬢角禮的老人也成為包英杰聆聽的對象,聽他們講述歷史,講述那些不老的傳說。
“加強村落活態保護,要展現村落本真的生態。 ”包英杰說。
“傳統村落要嚴控商業開發項目和建筑面積,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破壞性干擾,更不要將村民整體或多數遷出由商業企業統一承包經營,并不加區分將沿街傳統民居一律改建商鋪。 ”周靜海說。
名家
當一個村子被認定為傳統村落后,就突然被賦予了旅游價值,而盲目的旅游開發會帶來新一輪破壞,這是我國許多歷史城市遇到的問題。要在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與保護原有文化、習俗、風貌不受破壞之間找到平衡,必須基于每個村的具體情況,由專家一對一地為其制定規劃。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
鄉村社會的長遠發展,必須建立在原有村莊社會與文化的基礎之上,但這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進行村莊記憶的實踐。怎樣運用好人們原有的對于土地的情感、對于共同奮斗過來的一代代人的懷念,是村莊社會得以凝聚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說,社會記憶中擁有社會得以再生產的巨大情感力量 。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劉鐵梁
□文/本報記者/徐曉敬 攝/本報記者/鄭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