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鐘磬如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些曾經耳熟能詳的春節童謠如今似乎成了越來越遠的記憶,再唱起來都有了點懷舊的情緒。
與此同時,春運一如往常地熱鬧,每個飯店、每個景點擠滿了歡樂的人群;春節結束后,無數人患上了節后綜合癥,早早地期待著下一個春節。
而同樣在今年,美國首次舉行了慶祝中國春節的煙火晚會;在世界各地,各國人民以各種方式參與并分享著春節的愉悅。
毫無疑問,年味在一天天變淡,但年的意義卻從來沒有消減過,其價值甚至一天天輻射到全球。
這或許恰是我們面臨的尷尬,我們像以往一樣甚至比以往更加熱愛并且留戀春節,而同時,作為最中國范的節日,也在一天天消散著純正的年味,而這些恰恰是我們最需要珍視和保護的寶貴財產。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對我們如此重要的節日,一個中國文化最集大成的節日,為什么沒有存在于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讓我們為之驕傲?
是的,這是我們的問題。韓國泡菜都申遺了,中國的春節為什么不申遺?
春節申遺是理所當然的
“春節申遺是理所當然的。”武漢市作協主席董宏猷這樣回答武漢晚報記者,他提到了他在國外的經歷,“年前我曾到新加坡,那里的春節氣氛遠比國內濃烈。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主干道扎滿了花燈。唐人街售賣春聯、年貨的店子人氣超高。久在城市居住的我,深感如今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董宏猷希望廟會、燈會等春節氛圍濃的民俗非遺項目能夠恢復,“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通過這些民俗,了解傳統文化。”
而在湖北省民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守華教授看來,“民俗節日是人類文化的亮點和匯聚,對國家而言,它是一個文化符號,是民族精神的展示。過好本民族的民俗節日,需要人們有一定的民族自覺性,去認識民俗節日的文化內涵,接受民俗節日的文化熏陶。”
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無縫對接可能是關鍵問題,“現代人一方面盼著過春節,一方面又覺得春節的內容越來越貧乏,特別是城市居民,除了親友聚會大吃大喝、K歌,就是看電視機、玩手機、上網消磨時光,有的地方以打牌賭博來打發節日。重吃喝玩樂、輕精神文化享受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在劉守華看來,在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而給春節申遺,掀起我們對于這個中國頭號節日的關注,無疑是一個不錯的手段。
馮驥才的三個理由
著名作家馮驥才無疑是春節申遺最熱心的推崇者,3年前,他就曾發出了這個呼吁,并且給出了三個理由:從時間跨度上看,春節開始于臘八,結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約40天,是時間跨度最長的傳統節日;春節是民俗最密集的節日,在慶祝春節的40天過程中,幾乎融入了我國民俗的所有形式;春節的精神是理想、團結、辟邪、平安、順利、和諧,這也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
劉守華教授看中的則是春節的滿滿正能量及其無可匹敵的影響力,“春節的文化精神可以用《周易》中的一句話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春節影響力之大,涉及地區之廣,涉及人數之多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
另一層意義在于它的符號價值。今年春節,美國首次為慶祝中國春節舉行了煙火晚會;在法國,武漢的非遺項目漢劇把年味帶到了浪漫之都……中國的年味在國外四處飄逸。
沒有什么節日能像春節一樣,更帶著深深的中國烙印、中國氣質,“春節申遺成功,得到全人類的認可,就跟長城和金字塔一樣,有利于全球更加認同它。”
春節申遺怎么做
申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以春節的影響力,作為頭號非遺申遺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春節過于龐大的民俗體系,也為具體操作帶來了一些問題。
“各地的春節民俗各不相同。如果春節申遺,選擇哪些地區、哪些人群、哪些民俗作為代表,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曾參與“端午節”申遺的武漢大學李惠芳教授向記者表示,春節的申遺需要有具體的節俗涉及地和群體。以端午節申遺為例,“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的端午節申報材料中這樣界定:中國漢族和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以及海外華人,重點地區在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等。”而秭歸、黃石的端午節風俗活動更具典型性,這也是文化部為何選擇由湖北代表中國為端午節申遺的主要原因。
劉守華教授告訴記者,申遺工作并不簡單,按照流程,首先需要確定遺產點,編撰申報文件,提出項目申請;接下來,就是各種準備工作,保護規劃,等待世界遺產中心專家來實地考察,確定是否提名;而最后,則是世界遺產大會的投票表決。即便通過了,后期的保護也尤為關鍵。
小心,韓國人又要來“搶”了
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曾讓眾多國人如芒在背。同樣的事情會不會在春節身上重演?事實上,近年不斷有消息傳出,韓國人正在啟動春節申遺的計劃。
不過擔心是多余的,韓國“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端午節雙雙成功申遺,說明了兩者可以共存,值得學習的倒是韓國對于民俗的保護。據專家介紹,韓國江陵端午祭之所以勝出,得益于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護。1967年,韓國就把“江陵端午祭”正式列為本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開始系統梳理祭典中的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諸般內容,對祭典中的音樂、器物、禮儀,特別是操辦祭典的民間藝人著力加以保護和資助。此后又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才得以形成今天的規模。
春節申遺您怎么看
春節申遺的話題也一直在輿論界被熱議,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
贊成者認為,傳統節令的歲時意義與文化價值無法開顯與澄明,人們漸漸會對傳統節日失去文化自信甚至厭倦,那么節令民俗文化便會自動消逝,近年常說的“年味”淡了,也有這個原因。因此,需要保護。
反對者則認為,風俗總是隨著歲月發生變化,即使為春節申遺,也不可能保留和延續一個不變的風俗,傳統“年味”如果難以與時俱進,就該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