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電話號簿
1935年百代出品的《義勇軍進行曲》
本報訊(記者 孫云)2014年12月5日,本報獨家刊登了上海市檔案館面向全社會開展第二屆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消息。今天上午舉行的2015年上海市檔案工作會議透露,已有許多企事業單位和市民積極申報。在已申報的近四十份檔案中,“年齡”最大的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除了素有“中國私人第一檔”之稱的盛宣懷檔案希望借此次申報沖擊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還有中國電信史上首份電話號碼表、2014年首次出版的梁思成代表作《中國雕塑史》的80頁手稿、張愛玲創作《太太萬歲》電影劇本手稿、市民婚書等史料。在這些文獻中,人們可以觸摸到勃勃跳動的時代脈絡,拾回珍貴的“檔案記憶”。
老先生圓了夢
幾天前,上海市檔案館來了一位91歲高齡的張老先生,他念叨了兩個多月,終于在家人陪同下來圓了夢。原來,他看到本報報道中提到,在上一屆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中,上海市檔案館藏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檔案匯集”等9件檔案入選,一下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張老先生1945年曾入職先施公司任訓練生,這次專程來,希望將自己收藏的一份就職保證書和雇約捐贈給檔案部門。雖然只有薄薄兩頁紙,市民對城市記憶的珍惜卻是沉甸甸的。
電話叫“德律風”
身為上海人,你知道老上海人最早把電話稱為什么嗎?如果不是有專家介紹,你肯定猜不到,中國電信史上首份電話號碼表《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電話表》上的這個“德律風”是什么意思——這就是上海人對“電話”的最早稱謂,來自于英語Telephone的音譯。1882年2月18日《萬國公報》在報道中國設立電話的消息時,已開始采用“德律風”譯名。一直到晚清,才有學者在書中提到“電話機”,一般認為這種說法是由日語借詞。在清末民初,“電話”一詞使用的頻率遠不如“德律風”。
在100多年前,“德律風”絕對是時髦玩意,能安裝的都是有錢人,然而,華洋公司作為上海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電話公司,很懂得促銷,所以,新裝用戶還能免費試用三個月呢。這樣一來,“德律風”很快在富人中風靡開來。華洋公司1900年8月1日成立時,其發行的首張用戶電話號碼表上已經有了93個戶名和號碼。這張長50厘米、寬40厘米的全英文電話號碼表正是電話號簿的雛形。在泛黃的紙張上,至今仍能清晰看到工部局巡捕房、英商上海總會、“遠東第一酒吧”上海國際海員俱樂部等機構的三位數電話號碼。
手稿很有價值
此次申報的檔案文獻遺產中,一份《太太萬歲》電影劇本就是張愛玲的手稿,這部電影是她創作的經典劇作,傳神寫實小市民的生活,在手稿的字里行間重溫女作家風采。
此外,梁思成代表作《中國雕塑史》手稿、位于浦東孫橋的艾可久墓神道碑、民國時期出版的《義勇軍進行曲》唱片、兩次淞滬抗戰照片集等檔案文獻遺產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專家將在這些檔案中評出市級檔案文獻遺產,進而申報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