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非遺專家:丟失文化傳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5/3/16 10:16:36 點擊數: 【字體: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ㄓ浾摺堒缫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步伐遠遠趕不上現代化的速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副主任田青憂心非遺現狀,盼能找到良藥讓其“活”下去。

  田青的手機里保存著一段視頻,是他今年春節期間前往陜北基層考察的見聞:一個村莊偌大的戲臺上,演員賣力地表演當地傳統戲曲,臺下卻空無一人。

  后來他發現,年輕人都在打牌、打麻將,孩子們在看電視。“老百姓對城市文化的追求、對鄉土文化的淡漠、忽視、甚至是遺棄”,讓田青感到“有點無力”。

  近十年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有39項,排世界第一。建立了從縣級、市級、省級到國家級的四級保護目錄體系,國家級名錄已經批準了3批1219項。

  此外,還建立了傳承人制度,以活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15個生態保護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它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進行整體保護。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然而,讓田青擔憂的是,中國日漸加速的城鎮化過程中,非遺產生和滋養非遺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顯示,1978年至2013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預計到2020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

  在中國農村人口逐步走向城鎮的同時,農村“空巢化”、“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的年輕人離開農業生產進城務工,根植于農村、源于農村生活的傳統文化面臨著“斷根”的危險。

  “傳統文化絕大多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幾乎全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鄉土文化、地域文化,都跟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和農村密切相關。城鎮化意味著和鄉土文化的分離。”田青擔心,丟失了文化傳統的人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們去少數民族地區看到吊腳樓,多漂亮。吊腳樓的主人恨不得趕快把這個吊腳樓拆了,蓋一個磚房。我們說磚房丑,他說有衛生間,可以洗澡。他們要過城鎮生活。”在田青看來,保護非遺最大的難度,難在人心。

  他舉例,每一分鐘,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個樂種、一種手藝或一座古建在消失。比如民歌,過去有很多勞動歌曲,插秧時要有插秧的號子,薅草時有薅草的鑼鼓,伐木時有伐木歌,隨著生產方式完全消失,這些也隨之消失。地方戲曲劇種已由50年前的360余種減少到今天的200余種,能夠看到舞臺演出的只有80余種;很多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后繼無人。

  田青用一個比喻形容了非遺“生老病死”的過程,“就像你的父母,老了、病了,得了不治之癥,你怎么辦?你總要盡孝心,以最大的努力來搶救。文化遺產和我們的父母一樣,我們有這份感情。當我看到劇場里,演員賣力地唱,臺下空空蕩蕩的時候,我就像看見自己的父母躺在病床上。”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談到非遺未來,這位從事了非遺保護近20年的老人顯出憂心,他希望盡最大努力為非遺找最好的“醫院”和“藥”,讓躺在病床上的非遺活下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