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非遺:哪些可以“模仿”,哪些不能“山寨”?

2015/3/18 15:50:41 點擊數: 【字體:

 

    本報記者  夏  天

    20世紀90年代末,雕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文乾剛創作了一款直徑30厘米的雕漆盤,很快就被兩家工廠無償拿去仿制。那款作品作為這兩家工廠的暢銷產品賣了20多年,收入估計有幾千萬元,但文乾剛始終沒有收到過任何創作設計費用……目前,法律上對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有較多空白,非遺作品的創作者想要維權不太容易,非遺產品權利人的認定問題也很難明確,傳統技藝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等許多問題也是學術界和司法界一直討論不休的問題。

    去年底,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知識產權法院相繼投入運行。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3個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案件2832件。可以說,三家法院的設立開啟了我國保護創新、激勵創新的新征程。

    在非遺領域,一代代的傳承人在繼承老手藝的同時,創作了許多美輪美奐的非遺作品。然而當前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一些非遺傳承人憑借自己的智慧與技藝辛苦創造出的作品卻常常面臨被“仿制”“山寨”的風險。在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過程中,非遺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值得關注。

    寧做大屏風,不做小作品

    運用傳統技藝創作富有時代感、易被廣大民眾欣賞的作品,不失為促進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的一種有益探索。對此,雕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文乾剛十分認同,但早些年的一段經歷,卻令他不得不放棄制作小件雕漆作品的念頭,盡管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領域。

    20世紀90年代末,文乾剛創作了一款直徑30厘米的雕漆盤,其尺寸和價格都很適合普通家庭購買收藏,為將原為“宮廷器物”的雕漆藝術推廣至民間做出了積極嘗試。出乎意料的是,文乾剛的創作成果一經問世,很快就被兩家工廠無償拿去仿制。“那款作品作為這兩家工廠的暢銷產品賣了20多年,收入估計有幾千萬元,但至今作為原創者,我沒有收到過任何創作設計費用。”文乾剛說,每次與這兩個廠家的代表一起參加會議或活動時,只能相視一笑,“目前法律上對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是空白,非遺作品的創作者想要維權不太容易。”自從那一次的“教訓”之后,文乾剛說他寧可花兩三年的時間,去做一面普通人買不起的大屏風,也不愿再做小件的雕漆作品。

    文乾剛認為,目前在非遺領域,一些廠家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工藝美術行業,至今仍有很多人覺得,誰能擴大生產,誰盈利多,誰就是英雄。”

    模仿之后一定要有創造

    對于“山寨”行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繡傳承人梁雪芳表示:“通常情況下,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總要有一個從學到仿再到創造的過程。模仿名家的作品,是成才路上很難避免的環節。就蘇繡來說,繡稿的來源離不開畫稿。我們要么去選取知識產權保護期早就過了的古畫,要么就選一些畫家授權的作品。目前整個蘇繡市場,由繡娘原創的作品比較少,多為根據畫稿創作的作品。”

    梁雪芳強調,模仿之后一定要有創造。不能只用模仿來牟利,不思進取。一些根據畫稿創作的蘇繡作品,可以做到比原畫還受歡迎,這是因為繡娘讓作品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風格。

    作為蘇州市人大代表的梁雪芳十分關注非遺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當前對于蘇繡創作所需畫稿的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引起了業內足夠的重視,但對于蘇繡創作本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卻未得到應有的尊重。”今年,梁雪芳就在自己的議案里提到不僅蘇繡的原創作品應該有自己的版權,而且聯合畫家共同創作的作品,也應該像那些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一樣擁有自己的版權。

    引入產權保護的路還很長

    針對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有關專家呼吁一方面傳承人應增強自覺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應對此有所完善。專家們認為,201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偏重于行政保護,與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尚缺乏有效銜接。如何加強對非遺的法律保護,還有許多問號有待解開。

    據悉,目前江蘇等地的各級法院加大了對傳統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調查研究。上海市恒建律師事務所主任潘書鴻說,其中有很多難點亟待解決。比如,知名的老字號大多具有上百年歷史,在長期的變遷中普遍權屬不清,進而造成保護老字號權利、制止不正當競爭的難度非常大;許多非遺項目源于民間,由某一地區的一些群體共同掌握,那么權利人的認定問題也很難明確;傳統技藝是否構成商業秘密,這也是學術界和司法界一直討論不休的問題。

    對于將非遺引入知識產權保護,文乾剛表示其中確實存在不少困難,如果過于機械地保護有可能會波及到較大一個人群的生存問題,但如果對非遺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置之不理,那么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也不會有更好的發展。因為抽干了創新能力的非遺傳承,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