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纈是古老的雕版防染印花工藝,盛行于中國唐代,應(yīng)用于服飾面料、屏風(fēng)、帳袱等日用品和宗教用品。大唐皇帝曾將夾纈制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遣唐使,從而使夾纈技藝流傳至鄰近的朝鮮、日本等國,并形成各自特點。18世紀(jì)后,中國的夾纈向同色藍夾纈轉(zhuǎn)變,日本則分為兩支:藍板締和紅板締。如今,夾纈在中國東南部還有少量流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在日本已不見活態(tài)蹤跡,是日本的國有文化遺產(chǎn)。3月25日至5月25日在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展出的《中日夾纈聯(lián)合展》,是中國藍夾纈、日本藍板締、紅板締這三種同根生發(fā)的夾纈,在時隔1000多年后首次在中國同臺展出。102件展品此前均極少面世,其中不乏珍品,如堪稱藍夾纈典范之作的“清代福祿壽喜紋藍夾纈棉布被面”、堪稱藍板締代表性作品的“江戶時代波兔紋藍板締木版”。(陶楓 文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