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筆者有機會參觀了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對“非遺”資源都十分重視,尤其是經濟發達省份的“非遺”展館,展區規模宏大,展陳設計精巧,展品內容豐富,講解員對“非遺”傳承歷史和文化特色也十分熟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每次參觀,都是一次文化洗禮,對“非遺”的認識也獲得提升,可謂受益匪淺。但有些講解員在推介“非遺”時,經常會打出幾張“高官牌”,繪聲繪色地講一些“非遺”與領導干部的往事、傳聞或“段子”,談及的官員職位品級往往不低,講的時候語言詼諧、包袱迭出,看得出經過精心編排。筆者揣測,這種做法的本意,或為強調該項“非遺”的社會影響,或為加深參觀者的印象,抑或是只為給參觀之旅增添幾許輕松。但認真想來,打“高官牌”其實是“官本位”文化的體現和“權力崇拜”的心理在作祟,對“非遺”推介有害無益,實在大可不必。
首先,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從2003年初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以來,逐步走上了全面、整體性保護的階段。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十多年來,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國情、科學嚴謹、行之有效的“非遺”的工作機制。當某項文化遺產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就已對其價值作出了高度肯定。應該說,在評判一項“非遺”的價值時,較之某些并非專業人士的官員的點贊,嚴格、公正的“非遺”申報認定程序的檢驗,更值得引起人們重視,也更值得向社會公眾廣為傳播。
其次,“非遺”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無形財富,它不是物,但它的傳承和展現又離不開物。特別是當“非遺”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時,更會以工藝品、禮品、文化創意產品等形態轉變為商品,如一套瓷器、一幅刺繡、一座木雕等等,其中頗有市場價格不菲之物。在全黨開展反腐攻堅戰的今天,津津樂道某樣“非遺”禮品讓領導愛不釋手,某件“非遺”工藝品擺在領導案頭,不論真假,都是不合時宜的。
再次,“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可避免地含有宗教、術數等方面內容。這是本應從文化的角度作出客觀、合理、歷史的解釋,幫助人們透過神秘的面紗欣賞“非遺”精彩的文化內涵。但有的地方卻借機杜撰和傳播一些官員“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迷信段子,把“非遺”和所謂“官運”“財運”等聯系起來,不但破壞了領導干部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對“非遺”文化品格的矮化。
當然,“非遺”保護離不開領導重視。在推介“非遺”時,介紹領導人關心和支持“非遺”保護的實例,宣傳他們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真知灼見,有助于提高人們對于“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即便是這些內容,也應以增進人們保護“非遺”的意識為出發點,堅持真實、客觀、準確的原則,保持恰當的限度,采取合理的方式,運用平實的語言,切不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畢竟,對于一般民眾而言,欣賞“非遺”主要是為從“非遺”自身的魅力中得到文化熏陶,而不是接受政策理論教育。有鑒于此,筆者想大聲疾呼,“非遺”推介中的“高官牌”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