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考古成果稱遠古先民交往頻繁

2015/5/8 15:30:55 點擊數: 【字體: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牛河梁距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約1400公里。5000多年前,沒有導航儀甚至沒有指南針,沒有路沒有船甚至沒有……住在牛河梁的一個男人和住在凌家灘的一個男人居然見了面。我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考古成果顯示,遠古先民交往頻繁,大大超過今人的估計。考古學家推斷,這是一次超遠距離的碰面與對話。
 
      那位遼寧人是“牛十六M4”的主人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我省朝陽市凌源與建平縣的交界處,因其山下的牤牛河而得名。它的北界越過西拉木倫河,有繼續向內蒙古草原深入的趨勢;它的東界越過醫巫閭山,到達下遼河西岸;它的南界東段可達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它的西界目前可確定在河北張家口地區桑干河上游,在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兩市區域內最為集中。
 
      這是一處人類文化遺跡,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考古證明,那里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
 
      牛河梁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處于中心的大墓規格最高,越向邊緣,規格越低。中心大墓唯玉為葬,大墓附近的墓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再低等級的墓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沒有陪葬品。這說明那里的先民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貧富差距很大,甚至已經形成了階級。
 
      整個遺址群的西南部,坐落在隆起的丘陵高臺地上,編號為牛河梁第十六地點。 2002年至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里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其中以四號大型石棺墓(以下簡稱牛十六M4)的發現最為重要。那是一個保存非常完整的墓,是目前所知規格最高的一座紅山文化大型石棺墓,玉器的出土位置和組合關系明確,被視為紅山文化田野考古一項重要的學術成果。
 
      牛十六M4位于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部位的山梁主脊上,在山體最堅硬的變質花崗巖的巖脈上直接開鑿而成,平面近似長方形。墓的北側穴壁是斜坡,東側、西側和南側的穴壁很直。墓的底部是一個長方形石棺,棺壁四面都是用石板平鋪疊砌的,共有17層,頂部用長條石板搭砌作蓋板。
 
      牛十六M4的主人是一位成年男子,年齡在45歲至50歲之間。他頭東腳西,仰身躺在那里,四肢平直。隨葬品不多,只有8件,但其中6件是玉器——1件玉鳳、1件斜口箍形器、1件玉鐲、1件玉人、兩件玉環,另有兩件綠松石墜飾。
 
      玉人放在他的左手位,頭部朝向他的右肩,那是一塊長條狀淡青色軟玉。玉人裸體清瘦,背面光平,眼、鼻、嘴、耳外凸,肩部對稱下斜,上臂自然下垂、雙前臂曲肘貼于胸前,五指分開,雙腿并立,雙腳合攏。神奇的是,這個手勢竟然與幾千里之遙的凌家灘玉人完全相同。
 
      淡青色的玉鳳枕在他的頭下,板狀臥姿,彎頸回首,高冠圓眼疣鼻,扁喙帶鉤,背羽上揚。
 
      斜口箍形器放在他的右側胸部偏下,斜口朝上。玉鐲佩戴在他的右臂上,兩件玉環相疊放在他左下腹部,兩件綠松石墜飾放在玉環內。
 
      最令考古人員振奮的是,玉人和玉鳳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首次發現。玉人、玉鳳和箍形器在同一座墓內共出,代表了一種新型的玉器組合關系,是紅山文化晚期的最高規格。
 
      考古人員推斷,牛十六M4的主人生前應是牛河梁當時社會地位最顯赫的人物,甚至可能“一人獨尊”。因為,紅山文化積石冢不僅是埋葬死者的塋地,也是生者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被埋在積石冢石棺墓內的少數死者并非普通社會成員,可能是掌管社會政權的統治階層,死后成為被祭祀的對象。
 
      那位安徽人是凌家灘07M23的主人
 
      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的凌家灘遺址,自1985年以來,已進行了5次發掘,發現了玉人、玉龍、玉鷹、紅陶土塊建筑遺跡、東陵玉、玉鉞及斧、玉管微雕、石鉆、玉戈及玉虎首璜、人工巨石堆……考古專家推斷,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既有大型宮殿、神廟等標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齊的房屋、墓地,還有手工作坊和集市。
 
      太湖山主峰被古凌家灘人看做是“登天之梯”,那是個特殊而尊貴的位置,07M23號墓位于它的正南面,是第5次發掘發現的凌家灘最大墓葬。尤其特別的是,墓葬上還壓著一只重達85公斤的玉豬。考古學家推斷,這個墓葬是古凌家灘的中心大墓。凌家灘遺址挖掘工作負責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國表示,從墓葬的形制、規模及所處的位置來看,墓主人應該是個身份極其尊貴的領袖人物。
 
      他的確切身份,我們目前無從知道。他可能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他身下的那片土地,應該是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墓葬中,沒有發現棺槨和尸骨。考古學家推斷,沒有發現尸骨,可能是由于年代久遠,尸骨已經徹底腐爛;沒有發現棺槨,可能是棺木腐爛或是入葬時就沒有棺木。但是,所有陪葬品都是依照人體的形狀排列有序——他的頭部擺放著精美的玉環、玉鐲,他的胸前擺放著10多件玉璜,兩臂左右各放著10件玉鐲,胸部以下至腳部疊壓著玉鉞、石鉞、石鑿、石錛,最厚的部分有6層之多。他的下腹部擺放著3個不知何用途的半圓箍形器,腳的底部并排放著石鑿,豎立向上擺放著玉璧、玉環。
 
      神奇的是,那3個完整的箍形器也是斜口圓筒形,與牛河梁出土的斜口玉箍形器像極了。更神奇的是,1985年以來,凌家灘遺址出土的6件玉人,有著蒙古人種的面部特征——濃眉大眼、蒜頭鼻、大嘴。
 
      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地怎么會相似
 
      遼寧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和安徽凌家灘文化的凌家灘遺址,一北一南,相隔1400多公里,牛河梁的中心大墓隨葬著凌家灘風格的玉人,凌家灘的中心大墓隨葬著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箍形器。兩個遺址群中,玉龍等玉器都似曾相識。這該作何解釋呢?
 
      紅山文化研究專家、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雷廣臻表示,牛河梁遺址的玉人像和凌家灘遺址的玉人像,都取雙手扣于上胸的手勢,如此一致,沒有不同地區人與人之間的深入交往是無法解釋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認為,在中國的史前社會,社會上層的直接互訪應該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凌家灘中心大墓和牛河梁中心大墓的墓主人很可能跋涉千里,進行過互訪。以他們為代表的各地區新涌現出的社會上層,有一種前無古人的躊躇滿志,為獲得不同的知識和物品,不懼險阻,千里遠行。從這個意義上說,牛河梁中心大墓、凌家灘中心大墓和其他大墓的主人們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們溝通遠方的傳奇功業,很可能就是古史傳說的重要素材。
 
      當年,住在牛河梁的他和住在凌家灘的他,在哪里見的面?怎么到的那里?總共見過幾次面?僅靠目前的考古發現,還不能確定。但他們談了些什么,考古學家卻能猜出一二。
 
      在李新偉看來,史前社會上層交流網中交流的是宇宙觀、天文歷法、溝通天地的手段、各種禮儀、各種巫術和特殊物品制作技術等當時最高級也最神秘的知識。正是在這一次次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的古代先民突破了地理限制,開始逐漸形成并共享相似的文化精粹和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也就是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所說的“中國相互作用圈”——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的文化出現,舊的文化不斷擴張,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仿佛按下了一個按鈕,開啟了一個持續了1000多年的多民族統一的程序,一個獨具特色的、可以以“中國”命名的文明逐漸清晰。
 
      關鍵詞
 
      牛河梁遺址
 
      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廣闊地域內的一種農耕文化,距今5000年至6000年。因1935年首先發現于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區的紅山,后來就稱這種考古文化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中心區域在朝陽市凌源與建平縣交界的牛河梁,它的發現證實了50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關鍵詞
 
      凌家灘遺址
 
      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距今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玉禮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由此推斷,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凌家灘遺址群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遼寧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