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地名演變文化之脈不能斷

2015/5/13 9:58:58 點擊數: 【字體:

    編輯部:

    地名是地區歷史文化標簽,一個地方叫什么名字,絕不是隨心所欲的稱呼,而是文明演進的記錄和見證。正是因為地名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基因,寄托著鄉情鄉愁,所以,由本報與民政部區劃地名司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地名”活動,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

    由于駐站安徽的緣故,自“尋找最美地名”活動啟動以來,記者收到許多人士的來電來函以及電子郵件。其中內容,除了對活動的褒揚與建議,話題多集中在對“徽州”更名為“黃山”的遺憾與惋惜上。按照報社安排,記者對“徽州”的前世今生進行了探尋。

    作為一個完整的地理與歷史概念,“徽州”,包括現在的安徽歙縣、黟縣、休寧縣、績溪縣、祁門縣和江西婺源縣。

    在這塊位于天目山脈和黃山山脈之中、新安江畔的土地上,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活。先秦時期,這里先后成為吳國、越國和楚國的轄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的公元前221年,設會稽郡歙縣、黟縣,延續至其后的四百多年。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直到公元1121年的北宋,這塊土地的地名,以“新安郡”時間最長,其次是歙州、新羅郡、新寧郡。公元1121年,北宋設江南東路徽州,其轄區與我們所說的“徽州”概念相同,一直延續到此后近800年。而在民國時期,廢府留縣的管理體制,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徽州不再存在,保留的是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縣、績溪縣、婺源縣、祁門縣。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皖南行署徽州專區,后改為安徽省徽州專區和安徽省徽州地區。但此時,徽州的地理意義已不同于歷史——1949年,婺源縣劃歸于江西省上饒市;而績溪縣則劃歸安徽宣城,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仍屬徽州地區所轄。

    1988年7月,地級市黃山市正式成立。而在此前的1987年,國務院有關領導和專家在多次調研考察基礎上,確立了撤銷徽州地區建立地級黃山市的構想,并作出決定。

    徽州之所以更名黃山,最主要的原因是黃山景區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的需要。1979年7月12日至15日,鄧小平同志視察黃山,發表了著名的“黃山談話”,不僅比較集中地闡發了關于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思想,而且具體地對黃山旅游給予指導,并要求安徽省委和當時的徽州地區“一定要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按照指示精神,安徽在黃山旅游發展上采取了多種措施。首先成立廳級黃山管理局,隸屬省政府。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省轄縣級黃山市。而1986年6月,為理順管理和利益關系,又對黃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區雙重領導,業務上以省為主;縣級黃山市由徽州地區代管。

    然而,管理不順和利益關系復雜,使得黃山開發保護依舊困難重重。1986年7月9日,《光明日報》刊登了胡子昂、錢昌照、周培源等50多位各界著名人士聯名給黨中央、國務院的建議:將黃山市建成中國的世界公園。此后,撤銷徽州地區建立地級黃山市的構想得到實施。撤區建市以后,黃山市與黃山風景區利益一致,管理體制順暢,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均取得顯著成效。如今的黃山,已經成為世界聞名、中國最知名的旅游勝地。同時,黃山風景區也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旅游界公認的“保護楷模”與“管理樣板”。

    從成立縣級黃山市開始到撤區建市至今,關于黃山更名的爭議也一直存在。爭議的內容,更多的是對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憂慮。

    千百年來,盡管朝代更迭,名稱變換,但徽州地域相對穩定,為徽州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尤其是明清時期,隨著徽商崛起而形成的雄厚經濟基礎,徽州文化更為昌盛。作為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包括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州工藝、徽州文書、徽派建筑、徽州村落等在內的徽州文化,幾乎全息包容了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后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

    毋庸諱言,“徽州”更名為“黃山”,客觀上給徽文化的傳承保護,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徽州”的行政區劃分屬兩省三市,更是對文化傳承的系統性、完整性帶來了許多制約。為了彌補行政區劃割裂和更名給徽文化保護傳承帶來的缺憾,2008年初,經文化部批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掛牌成立。作為徽州文化孕育發展的主要空間,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成為我國第一個跨省行政區劃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驗區總面積13881平方公里,總人口200萬人,按照規劃綱要側重于對非物質形態的徽州民俗、民歌、文書、方言等的保護。實驗區運行以來,在徽州古村落、古建筑保護以及徽劇、徽州民歌、程大位珠算等非遺項目進校園和非遺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斗轉星移。作為文化印記的地名,在歷史的潮流之中或保留或改變,在所難免。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盡力保護地名文化,尤其是要把其承載的文化精髓傳承光大。記者認為,當年“徽州”更名為“黃山”,在黃山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立下功勞,但是,也留下了“可惜從此無徽州”的深深缺憾。地名,不能且更不應該改來改去,加之行政區劃的限制,恢復“徽州”之名,恐怕已無可能。但是,讓徽州文化之脈綿延不斷,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當責無旁貸!

    地名演變,不變的應是文化傳承!

    本報記者 李陳續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