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傳說,是一種普通的民間講述,其傳播時間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流傳地域廣,在朝鮮、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也很受歡迎;多種文學藝術體裁介入,形成梁祝的文化盛況;梁祝文化遺存地多,傳說深入人心;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受關注度高。這五個特點決定了它在我國傳說學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對于梁祝文化的保護,我認為要回到“原點”,即關注傳承人。目前,梁祝傳說雖然有了保護單位、保護地,但當檢索傳承人時,這一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沒有一個國家級傳承人,省級傳承人也寥寥無幾。不禁使人懷疑這一文化遺產存在的必要,沒有國家級傳承人的項目,何談申報世界非遺?
作為民間口頭文學,口傳心授是重要的傳承方式。因此,能講述、講唱梁祝傳說的人,才是創造、傳承梁祝文化的重要主體。“留住歷史、留住記憶、留住傳承人”就是對非遺最好的活態保護。
當下,各地發展梁祝文化景觀建設,動輒花費幾個億建博物館、造旅游景區,這不是保護的本質和重點。我認為傳承人并不是沒有,而是我們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到這里。四省六地應抽出經費,走進農村、田頭去跟傳承人聊聊,聽聽他們口中鮮活的梁祝傳說和故事,這才是眼下梁祝傳說保護和傳承最需要做的事情。作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總會長 陶立璠